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河北:科学防治沙患 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2-08-08 11:31:00来源: 河北日报

  河北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科学防治沙患 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河北是全国土地沙化、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第五次全国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积达3150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030万亩。

  紧邻京津的张家口、承德是我国北方风沙南侵的主要通道之一,两地沙化土地面积在全省占比超过60%。这里的沙尘,曾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河北科学进行防沙治沙。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分别减少186.52万亩和623.95万亩。一个个沙源地正在变成一道道守护京津的生态屏障。

  防沙治沙,张家口承德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

  “大风一起,这里曾经沙尘漫天,如今这种现象已经看不见了。”近日,站在紧邻北京的张家口怀来县小南辛堡镇西南部的一个沙丘上,当地群众向笔者介绍。在这里登高远望,只见昔日被黄沙包围的官厅水库及上游区域如今水清林密,芳草萋萋。

  官厅水库及上游区域沙化土地治理是河北防沙治沙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里,生态效果已经显现:官厅水库入库水质由四类提升至三类,水库周围区域野生植物由原来的106种增加到318种,野生鸟类由原来的169种增加到192种。

  张家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家口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在中信集团等社会资本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堵口子、划格子、盖被子”的治理思路,在沿河区域进行了防风宽林带、林网建设,在流动沙丘区进行了人工网格状生物沙障建设,引进了沙地柏、沙枣、黄柳等乔灌木树种,造林1200余万株,封育种草10万余亩,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超过97%。

  为京津阻沙源,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进程。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省的防沙治沙工作中,省领导亲自研究谋划,专题部署调度,实地督导检查,并对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作出具体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每年下发通知,将国土绿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各项措施有效落地,确保各地营造林和防沙治沙任务顺利完成。

  河北还建立由省发改委、省林草局等部门组成的防沙治沙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协调联动;编制印发《河北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颁布实施了《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河北省绿化条例》,修改完善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保证了防沙治沙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全省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1年底,河北森林面积增加到99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3%,草原面积达到2921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承载力全面提升。沙化和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水库水质明显好转,张家口、承德已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

  划分为六大沙区,用足用好用活财政资金精准防治

  登上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举目眺望,眼前绿色的林木随着山势连绵起伏,无边无际。

  该林场所在区域曾是河北北部沙化非常严重的地区。自1962年建场以来,建设者们忠实履行“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的神圣使命,在一片荒原沙地上,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有效维护了京津冀生态安全。据中国林科院监测评估,塞罕坝机械林场每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

  “治沙有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从塞罕坝机械林场60年的经验看,治沙的长期效益十分突出,这为我们现在开展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遵循。”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据沙化类型、沙化程度和植被状况,河北按照“治理、开发相结合,长、短期效益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思路,将沙地划分为坝上高原半干旱沙地、冀北山地沙地、冀西北黄土丘陵沙地、冀西太行山沙地、冀东沿海沙地和平原沙地等六大沙区,精准防治。

  针对不同沙区特点,河北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草原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国家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带动了全省防沙治沙的全面展开,加快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2012年至2021年,全省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143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529万亩,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43万亩,黄河故道沙地综合治理11万亩,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5万亩,其他工程68万亩。

  资金是各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河北将36亿多元国家财政资金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建设的同时,逐步增加省级防沙治沙投入。10年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2亿多元,其中,造林绿化投入14.6亿元,水土流失治理投入5.4亿元。河北还争取到北京财政资金5亿元,用于支持张家口和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项目建设。

  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河北用足、用好、用活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同时,也鼓励地方企业投入资金参与防沙治沙,全力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管护与增收结合,经济林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日,在迁西县盛益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一颗颗金黄色、圆滚滚的板栗仁被工人们娴熟地装袋封装,将通过超市和线上平台,销售到全国。

  “迁西板栗以高产质优闻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东方珍珠’的美誉,销量一直不错。”迁西县盛益隆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开文说,该公司2万余亩板栗生产基地原本存在沙化现象,综合治理后沙化现象已不明显。

  迁西曾经是冀东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多年来,当地大力推广“围山转”综合治理模式,发展板栗经济林7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5%,栗农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年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近30亿元,林业产业化率达65%以上。当地靠板栗收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村镇超过55%,小板栗成了富民大产业。

  省林草局局长刘凤庭介绍,河北省各级严格沙区林草植被资源生态保护,坚持科学管护与促绿增收相结合,坚持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乔、灌、草相结合,综合运用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节水灌溉等多种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模式,大力发展林草产业,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草资源行为,促进了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

  目前,河北初步形成了太行山核桃、燕山板栗、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枣、张承地区仁用杏、承德山楂等经济林优势产业集群,环京津核心产区盆栽植物和宿根花卉产业集群,环省会核心产区观赏苗木和盆花产业集群,廊坊文安等人造板产业集群,安国中药材、巨鹿金银花、太行山区酸枣等中药材产业集群,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记者曹智 通讯员王铁军、冯长红)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