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网络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
互联网经济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而构建的经济类型。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运而生,法律问题和技术问题相互交织,为网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成立五周年之际,杭州互联网法院于8月10日发布了《网络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从审判概况、案件特点、提升知识产权审判效能、发挥司法裁判示范功能、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等七方面梳理了杭州互联网法院五年来探索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五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网络知识产权案件23011件,包括网络著作权案件21831件、网络商标权案件697件、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400件、域名案件83件。从权利人诉讼请求获得部分或全部支持的情况来看,网络著作权、商标权、域名、不正当竞争案件的胜诉率分别为94%、90%、88%及80%;从结案方式来看,调解、撤诉率超过84%,只有4061件案件最终判决,占比18%。
“通过对已经审结的网络知识产权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案件呈权利客体范围扩张、技术场景全渗透、侵权主题跨界聚合以及算法创新伴生应用风险等特点。”据杭州互联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江桥介绍,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迭代,网络知识产权案件类型也日渐复杂,“就拿隐性侵权来说,不仅涉及视频聚合、网络云储存、提供网络插件等方式,还出现了借助智能工具批量侵权、利用网络链接对他人的经营活动进行妨碍和干扰等新情況;同时,侵权手段愈发复杂隐蔽,出现通过VPN设置虚假IP、代理跳转、注册境外网站、加密网盘甚至盗用他人身份等方式,导致侵权主体定位困难。”
面对日益复杂的案件特点,提升知识产权审判效能成了其中的痛点。
“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与司法规律,杭州互联网法院打造全流程在线、全方位智能服务的网上诉讼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审判能力现代化,有效缓解知识产权案件诉讼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王江桥说,其中,首创的电子证据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子证据生成、存储、传播、使用的全程可信问题,提高了取证效率、降低了取证成本,促进了知识产权纠纷取证模式的现代化迭代升级;首创的异步审理模式是“时间差”在线审理模式的“升级版”,当事人可以不同地、不同时参加诉讼,实现诉权保障与诉讼效率的有机统一,审理期限平均缩短25天。
如何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杭州互联网法院设立了以法学、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提炼依法治网规则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与高校签订互联网司法研究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复合型知识产权法律人才。主动服务“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做好司法延伸服务,为中国网络作家村的网络文学作家提供区块链确权存证,有效解决了非实名发表网络文学作品的作品权利归属问题。目前,已有187位作家入驻司法区块链平台,上链千余篇作品,总产值达到了3.7亿元。
《白皮书》通过对五年来审理的互联网领域的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域名等案件进行分析,总结案件特点、审理规则、经验做法,展现了杭州互联网法院在网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阶段性成果。
当天,杭州互联网法院还发布了涉及数据与算法、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不正当竞争和网络服务合同四个类别的十大典型案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