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江苏徐州:老工业基地换新颜 绿色发展迎回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2-08-24 14:36:00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徐州8月21日电 (记者孙博洋)“过去的马庄,天是灰的,地是黑的,没人愿意来这里,而现在的马庄,天是蓝的,树是绿的,还有了4A级景区,群众也依靠旅游产业富了起来。”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厉慧卿告诉记者。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由之路。

  恢复绿水青山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在过去,煤矿采掘是江苏徐州贾汪区的主要产业之一,但是常年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伤害,“一城煤灰半城土”是对当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而随着煤矿的枯竭,这里也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也给这里留下了多处采煤塌陷区。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发展,成为贾汪区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贾汪区围绕采煤塌陷地治理,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据介绍,近年来,贾汪区修复治理煤炭开采留下的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区,大力实施“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实施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让百年矿区变成了湖阔景美、绿林成荫、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

  如今的贾汪区潘安湖街道就是因潘安湖景区而设立的,下辖6个村、2个社区,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1万。近年来,潘安湖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潘安湖街道也成了贾汪区乃至徐州市完成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转变的缩影。

  据了解,翻天覆地的环境变化也给当地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机会。以马庄村为例,马庄村过去因煤而富,关闭村里的两座煤矿后,村集体收入下降了七成左右,村民很多都外出打工另谋出路。但近年来,村里生态环境提升,旅游景区的建设,又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的机会。

  “现在的马庄村环境优美,潘安湖景区也带来了很多游客,村子里也依托旅游发展出了香包制作产业、中草药种植产业、农家乐民宿等多个产业,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4万元。”厉慧卿告诉记者。

  同样,在徐州铜山区汉王镇,经过多年的治理提升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风光、一村一幅画”的美丽乡村景象。

  汉王镇镇长张天然告诉记者,汉王镇近年来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以贯之推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据她介绍,汉王镇位于云龙湖风景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有大小山体88座,荒山绿化率达98%,连续多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都在300天以上。好山好水好区位,让汉王成为徐州人家门口的后花园。同时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和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乡村面貌的变化,为汉王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

  产业转型升级 让制造业更绿色

  徐州既是老工业基地也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2021年,徐州市GDP达到8117亿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其他主要指标增速也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转型成效明显,其中以徐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成为“一号产业”,去年实现营收超2100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四分之一,“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不断巩固。

  制造业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如何降低能耗和污染以及提升效率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之一。

  在徐州徐工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内,过去火花四溅烟雾弥漫的结构件焊接场景不复存在。据介绍,经过焊接烟尘专项治理,焊接烟尘平均浓度小于2毫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四分之一。

  在徐工发布的《徐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徐工将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用电总量比达到50%、新能源产品渗透率力争超过35%、挖掘机和起重机等主要产品碳足迹较2020年水平减少32%。

  在传统机械制造业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徐州还大力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提升在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协鑫科技的单晶硅生产车间内,矗立着308座单晶硅生长炉,据了解,该公司位于徐州的FBR颗粒硅产能已达6万吨。

  据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汪晨介绍,协鑫旗下江苏中能获得了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颁发的《GCL颗粒硅产品碳足迹证书》,证明该公司每生产1千克颗粒硅的碳足迹数值仅为37.00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大幅刷新了之前德国瓦克公司创造的每功能单位57.5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记录,能耗降低,在让产品更具竞争力的同时,也让新能源基础材料产业更加绿色。

  绿色发展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千秋的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保护和恢复是每个人都应扛在肩膀上的责任。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