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古色留古韵 古城保护再出发
人民网石家庄8月24日电 (祝龙超)“正定,离我很远,离我有三千年。正定,离我很近,我住在你的心田‥‥‥”8月24日是第三个“正定古城保护日”。在“喜迎党的二十大 古城保护再出发”2022年“正定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现场,正定县小学生代表们集体朗诵的诗歌《正定永远最美》,表达着正定人民对古城的热爱,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2019年9月28日,经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当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规定,每年的8月24日为“正定古城保护日”。自此,正定古城保护迈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三年来,正定县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推动古城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24项古城保护风貌工程高质量完工开放
“这几年正定保护得不赖。”在正定县子龙广场的“古城保护成果记实展”前,带着孩子来看展览的正定县居民王大姐高兴地说。
“正定是个好地方”。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国保10处、省保5处、县保23处,馆藏文物7672件,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在正定,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城墙街巷皆有故事。
2013年8月24日,河北省市文旅部门启动了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规划工作,2017年1月形成了《正定县(正定新区)总体规划及古城风貌恢复提升规划与实施》。
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整体保护正定古城,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积极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古城的历史与重现的活力相得益彰。东城门(迎旭门)恢复工程、南城门(长乐门)系统和南城墙修缮工程、西城门(镇远门)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北城门(永安门)遗址公园建设工程、荣国府景区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阳和楼复建工程等规划的24项古城保护风貌恢复工程高质量完工开放,“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变为现实。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正定历史文化的认知,提升正定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鹏说。
如今登上正定古城南城门,放眼望去,古街古楼、古寺古塔,古色古韵;商街鳞次’栉比,道路干净整洁,古城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国保单位与人民和谐相处,让人流连忘返。
一砖一瓦都是宝,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正定县东门里村位于正定县东门附近,村范围内有赵云庙、隆兴寺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有人挖老城砖回家,现在是主动将家里的老城砖搬回来。”东门里村党支部书记王钊介绍说,“我们村有1800多人,为了将文物保护政策宣传到位,我们又招募了志愿者做宣传员,做到人人皆知。”
人人是古城宣传员,人人是文物保护者。正定各级各相关部门不断拓宽《条例》等法规和古城保护相关工作的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好古城保护宣传工作,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古城保护宣传的浓厚氛围。
文物是载体,文化是灵魂。除了古城建(构)筑物,《条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列为重要的保护内容。正定现有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常山战鼓、正定高照2项,省级10项,市级18项,县级145项,为了更好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建设了正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在南城门瓮城内举办正定高照、常山战鼓展演等,真正做到了让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围绕文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
“亲戚朋友来了,带着到正定古城转一转,觉得特别好。”正带着从外地来的朋友在正定南城门拍照的石家庄市民张女士说道。
“赏美景、尝美食,感受千年古城的厚重历史,真是不虚此行!”外地游客刘女士感慨地说。
扩大文物资源的社会开放度,让文物“活起来”是保护利用文物的应有之意。正定为落实《条例》,在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重点打造了南关古镇、阳和楼片区和旺泉古街三大特色商业街,旅游景点、餐饮、住宿、文创、文娱、购物等多类型旅游业态分布其中。
正定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将“夜游”作为街区旅游新亮点,强力推进街区亮化,对护城河、古城城墙、城楼、古塔、沿街130个单体建筑及燕赵大街、广惠路等14条主要道路进行特色亮化,街区被万盏彩灯装点得金碧辉煌,沿街建筑上的壁画亮化将古老的文化神韵和现代的都市气息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夜色正定。夜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正定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游人昼夜消费休闲的目的地和打卡地。
“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修缮、展陈等,推进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志愿服务,提高古城品牌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王鹏说。
“我们将以迎接第三个‘正定古城保护日’为契机,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把《正定古城保护条例》宣传好、落实好,把古城保护好、利用好。”石家庄市委常委、正定县委书记王俊红表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