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为行人“撑伞”的林荫道串起“城市乡愁”
“有一句老话叫‘大树底下好乘凉’。小时候天热了,大家都会睡到大树下,现在虽然有空调,但对很多户外行走的人来说,不管是开车,还是骑车,还是步行,树荫下行走都是一种难忘的夏日馈赠。”开车总是喜欢走树荫浓密道路的杭州市民夏慧说,绿荫如盖的林荫道,将绿色的城市空间延伸至千家万户家门口,有效地提升市民的出行意愿和城市幸福感,展现杭州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绿色基础设施。
大树用它的繁茂为行人撑起一条条绿色的“天幕”,阳光的缝隙里投影出杭州最美的林荫道。记者从杭州市园文局了解到,2022年杭州已新种行道树20810株,全年计划新种3万余株。到2035年,杭州林荫道规划约500条,全长约1900公里……几年后,它们又将成为我们的“夏日之伞”。
杭州城市林荫道已发展百余年
“杭州城市林荫道,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或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中,道路两侧(隔离带)各种植一排以上行道树形成林荫覆盖空间,以交通功能为主,兼备景观游憩、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共道路。”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悉,杭州的林荫道建设始于近代,与城市道路的建设基本同步,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
1912年10月5日杭余公路通车,拆城墙筑路,公路始兴;1914年2月开始拆除旧旗营城墙,开辟新市场,陆续建筑新路,并种植行道树;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到杭,勉励浙江努力修筑道路,迎紫路建成(之后与新民路合并称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解放路)。1912年开始,杭州拆除了西侧城墙,使“西湖进城”,形成了“城湖一体”的新格局,修建环湖公路和环湖公园,确立了“风景都市”的城市定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杭州在保护修缮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保留了以北山街、湖滨路、南山路为代表的原有道路两侧的悬铃木。随着杭州城市建设的发展,拓宽新修了解放路、延安路、环城东路、杭海路等数条重要道路,这些道路沿线均植有行道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交通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杭城盛夏酷暑难当,但上述道路绿树如荫,出行凉爽,无不为市民所称道。
林荫道已成为人们的“城市乡愁”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不停地通过增加车道提高车行交通通行容量,市民出行的方式逐渐向人行与公共交通并用的方式转变,城市道路的设计理念逐渐从保障车行优先向优化人行出行环境转变。
如今,杭州市共计57万余株行道树,行道树种类45种,行道树中胸径60厘米以上2000余棵,主要树种为香樟、黄山栾树、悬铃木、银杏、无患子等。南山路、中河南路、直大方伯、中山南路、香积寺路、河东路、永庆路、新华路、新市街、北山街、虎跑路、灵隐路、龙井路、杨公堤、保俶路……这些林荫道构成了我们走到哪里都挥之不散的乡愁。
园林人是如何养护这些行道树的呢?据了解,行道树日常维护有很多环节,例如,通过无损探测仪检查、树洞处理等开展树木检查,深根施肥、预设固定装置以及精细的日常养护管理改善树势,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树洞修补等。“针对不同的树种,我们会制定针对性的维护时间和频率等等。”杭州市园文局工作人员说。
树木不仅是城市的景观,也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林荫道作为展现杭州历史底蕴的重要窗口,树木的季相变化,不仅绿化美化了环境,也将我们这座可爱的城市塑造得鲜明又充满生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