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北京“动批”腾笼“金科”引凤

发布时间:2022-09-01 14:28:00来源: 北京日报

  对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关于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记忆颇深。有那么些年,逛“动批”是不少北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这个从地摊儿起家,一步一步实现退路进厅、“登堂入室”,最终成为我国北方最有影响力服装集散地的地方,既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也加剧了“大城市病”困扰,最终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动批”原址楼宇升级,转型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60年前

  曾是火遍一方的西郊商场

  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北京西直门外地区可不像现在这样繁华,知名度比较高的只有西郊公园、苏联展览馆和北京天文馆。

  上世纪50年代,西郊公园和苏联展览馆先后更名为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展览馆。那时候,北京动物园因有各个国家赠予的珍禽异兽展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北京展览馆和北京天文馆由于经常举办各种展览、科技活动,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因此,这一地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4年,为了满足游客和参观者的需求,苏联展览馆对面建起一座商场——西郊商场。西郊商场外观漂亮,内部设备齐全。本报1954年9月30日2版的《西郊商场昨天开幕》中曾提到,商场内设有一个同时可容纳600多人吃饭的“经济食堂”和一个同时可容纳100多人吃饭的“回民食堂”;食堂周围设有6个食品零售部,里面供应各种蛋糕、面包、饼干、糖果、烟酒等;商场内设有茶水部,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水和点心。同时,10辆售货车会在商场内外流动售卖食品。此外,商场还设有公用电话、邮亭、书店和医疗站。

  在北京展览馆开办展览的日子,西郊商场会设置售品处,出售部分展览品。比如1954年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举办时,西郊商场就出售绘图仪器、钢笔、自动铅笔、计算尺、行军床等多种商品。营业时间也比较长,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30分。(1954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展览会售品处开始营业》)

  逢年过节,到北京动物园游玩的游客特别多,这时候西郊商场的食堂便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堂不但照常营业,还会增加工作人员,保证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1956年2月1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有五百家饭馆春节照常营业》)

  到1959年,西郊商场的食堂已增加至4个,每天有7000多人在此用餐。到了假日,用餐人数还要增加两三倍。西郊商场很重视餐饮卫生,当时的城市服务局曾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西郊商场的工作经验。(1959年7月11日《北京日报》2版,《西郊商场卫生工作搞得好》)

  谁都没想到,数十年后,西郊商场所在的这片土地竟成了闻名全国的服装集散地——“动批”。

  40年前

  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服装集散地

  上世纪80年代,西郊商场进行了扩建,成为“西郊百货商场”。(1980年5月16日《北京晚报》1版,《新建西郊百货商场今天开业》)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一些零零散散的商贩开始在西郊百货商场南北马路的便道上以及天文馆东侧公交车站附近摆摊儿。

  “老动批”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几名浙江人在小三轮车上搭块板子,摊开五颜六色的裤子卖,男裤、女裤、长裤、短裤、牛仔裤、喇叭裤……这些裤子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不但种类多还“贼便宜”,一条才卖10元钱,生意一下子火起来。这些人是“动批”最早的创业者。

  渐渐地,到西郊百货商场周边摆摊儿卖服装的商贩越聚越多,服装品种越来越齐全,来买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多。国营商场卖衣服是明码标价,标签上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而在这里,人们是可以讨价还价的,那些赶时髦的年轻人,都喜欢跑到这儿来买衣服,“动批”逐渐成了气候。

  为了对这个自发形成的服装市场进行监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城区成立“动物园地区市场管理处”,统一制作了一批蓝色的铁皮棚子。之前摆地摊儿的游商进了棚,“动批”的生意更红火了。商户们不再自己加工服装卖,而是从广州、东莞、江门和江浙一带的服装厂家或销售商那里订货,然后发运到“动批”销售。这样一来,“动批”成了中转站,各地生产的服装通过这里流转到北京不同层次的市场。那些年,隆福寺、大栅栏、五道口、大红门等市场的商户都从“动批”拿货,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到燕莎看款式,到西单看价位,到动批去拿货。”

  “动批”的销售网络迅速形成,并延伸到北京郊区及周边的廊坊、保定等地,还吸引了内蒙古、辽宁、山西等地的服装商。到1999年,“动批”已经实现每年创利税200多万元,日销售额最高时达近百万元。就在这一年,动物园地区马路市场拆除,“动批”正式退路进厅,“登堂入室”。(2000年12月28日《北京晚报》2版,《退路进厅意味什么》)

  此后,东鼎、众合、金开利德、世纪天乐、天皓成、天和白马、聚龙等一批较具规模的专业化服装批发市场出现,“动批”进入鼎盛期,并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服装集散地。数据显示,到2013年时,“动批”已拥有12个市场、1.3万个摊位,市场日均客流量六七万人,高峰期达到10万人。

  9年前

  撤离“动批”转战津冀

  “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要迁到河北去了!” 2013年底,“动批”外迁的消息引发顾客“扫货”风潮。北京市规划委负责人很快证实了这一消息。

  “动批”为何要外迁?“以商品批发业为主的业态,已不适合北京中心城区的发展。”2014年1月,时任西城区副区长孙硕在区“两会”期间表示,“动批”市场安全隐患凸显,给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交通、治安、环境等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2014年1月8日《北京日报》3版,《“动批”将升级搞服装设计》)时任西城区委书记王宁当时也算了一笔账:“动批”商户每年给西城经济贡献6000万元的税收,但政府却需要为“动批”附近的交通、环境等管理费用支付1亿元,相当于每年政府还要倒贴4000万元。(2014年8月28日《北京日报》3版,《首都财税的“阵痛”与“药方”》)

  彼时,“动批”这块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方,密密麻麻全是楼,人口密度已经远远超出宜居标准的十几倍。每天,巨大的人流、物流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连居民楼都被商户用于存储货物,埋下了严重的消防隐患……“动批”带来的“大城市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开出了一张治理“大城市病”的良方,要求北京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地处北京核心区的西城区,是首都四个核心功能的重要载体,疏解“动批”,势在必行。

  从2014年起,西城区和河北、天津等地的市场频繁对接。区里专门设立了推介馆,介绍河北、天津地区各大型市场的资源和优惠政策,帮助有意落户津冀的商户牵线。2015年9月15日,负责“动批”疏解的北展地区建设指挥部专门组织12辆大巴车,拉着近600人的商户队伍到天津卓尔电商城“探营”。参观当天,就有商户与这家电商城签下了10年合约。随后,指挥部又先后与沧州、石家庄、廊坊、白沟等地政府和企业签署协议,帮助搬迁商户进驻河北沧州明珠商贸城、石家庄乐城国际市场、白沟和道国际服装城……(2018年2月22日《北京日报》6版,《30年“动批”疏解记》)

  2015年,天皓成市场、时尚天丽批发城、特别特鞋城、信德时代商城、惠通永源市场、聚龙外贸商城相继闭市。2016年,金开利德市场闭市。2017年,万容天地市场、众合市场、世纪天乐市场、天和白马市场、东鼎市场相继闭市。最终,“动批”通过产权换疏解、税收推动、减量平移、股权收购、“腾笼”与“换鸟”同步等多种方式完成了疏解,具有30多年历史的“动批”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动批”的商户们已转战津冀,翱翔在另一片海阔天空。

  3年前 转型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

  “动批”疏解成功,不仅仅是业态疏解,更意味着产业链的升级。在北京新总规的指引下,这块二环西北角寸土寸金的区域,开启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嬗变。

  2019年,西城区对外发布消息:原“动批”区域已被规划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核心区。事实上,“动批”完成疏解后,该区域及周边已有多栋大楼完成转型,比如天皓成市场就率先转型成了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其他市场大楼也各有新功能,成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核心区的组成部分。(2019年7月13日《北京日报》6版,《原“动批”变身金融科技写字楼》)

  2021年2月下旬,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简称金科新区)核心区正式亮相。金科新区的核心区所在地,便是“动批”原址。昔日聚集了多个服装批发市场的四达大厦,改造后成为金科新区地标性建筑——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青色的玻璃幕墙、顶层约4000平方米的露天平台,透着简约、现代、时尚的设计风格。作为金科新区核心区的起步楼宇,这里是金融科技“国家队”“独角兽”“生力军”企业落地的重要载体,中央结算公司、奇安信公司、神州信息公司等业界知名头部企业已签约入驻。

  近年来,奇安信大厦(原万容天地市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原四达大厦)、北矿金融科技大厦(原天和白马市场)等近20万平方米升级改造楼宇逐步投入使用,为金科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撑。未来三到五年,金科新区核心区将引入高端商业业态、各类首店商户,增加生活、休闲配套设施,让金融、科技人才在这里体验工作、生活、消费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金融科技机构。预计“十四五”期间,金科新区核心区的地均产值将达到每平方公里500亿元。(2021年3月18日《北京日报》13版,《金科新区引凤来》)

  按照金科新区发展规划,到2035年,这里将建设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引领者、产业发展增长极、制度标准策源地和创新人才首选地。我们期待,这片热土能够创造出更多奇迹。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