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五大道咖啡”十里飘香

发布时间:2022-09-27 15:27:00来源: 人民网-天津频道

  刘耀扬的一天,在五大道马车的哒哒声中,伴着咖啡豆的香气开始了。

  查看室内温度湿度、检查咖啡豆排气状态、调试校准咖啡机……每天上午10时许,刘耀扬就已经收拾利落,随时准备着每一杯手冲咖啡与顾客的邂逅。在国内咖啡冲煮大赛中多次夺得冠军的刘耀扬,是山海咖啡主理人,也是和平区重庆道225号的“新主人”之一。

  和平区重庆道225号原本是一座废弃的老厂房,如今在咖啡飘香的慢时光里迎来了新生。“五大道活力四射,有着众多咖啡爱好者,顾客的忠实度和粘性都很高。”此前成功经营一家咖啡店的刘耀扬,毫不犹豫地把第二家店开在了五大道。在他看来,志合者,不以山海以为远,这也是咖啡店名字的由来。

  如果说刘耀扬是率性而为,吕武桥的新门店开张倒显得有点深思熟虑了。95后的吕武桥今年在咖啡行业从业10个年头了,面对疫情影响,是否开新店他也曾犹豫再三,最终他的“天气预报咖啡威士忌工作室”还是在和平区大理道开业了。

  相比刘耀扬的店,吕武桥的咖啡馆显得更加接地气:价格亲民、气氛活跃、打烊也晚。除了手冲咖啡,吕武桥的店还销售烘焙好的咖啡豆以及咖啡课程。开业不到半年,中间偶有疫情原因停业,但正常情况下门店每天的营业额依旧能达到三四千元。

  “一提喝咖啡,人们自然都会想到去五大道,聚集效应会给咖啡行业带来良性竞争,我们也很期待在良性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普及度和竞争力。”吕武桥似乎很享受这种同咖啡香气一起弥漫的竞争气氛。

  在五大道,像刘耀扬、吕武桥这样的咖啡店有80多家,占整个和平区400多家咖啡店的五分之一。这些大大小小各具风情的咖啡馆,在市民和游客的惬意休闲时光里,也无意间流露出了和平区经济的“活力密码”。

  位于天津市中心的和平区总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高质量发展指标却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区域经济密度达到83.03亿元/平方公里,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的98%以上,是天津市商业核“芯”,总部经济的首选之地。

  和平区屹立着116座商务楼宇,商务面积281万平方米,其中纳税超亿元的楼宇就有40座,品质、规模和效益均居于天津市各区前列。2021年在疫情强烈冲击之下,依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67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投资收益率、财政自给率排名全市首位。

  走出五大道静谧的咖啡馆,扑面而来的是繁华的大都市气息。天津国际金融中心、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合生财富广场等高端楼宇鳞次栉比,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城市之“芯”的故事。

  近年来,和平区创新竞进,打造高水平改革开放“活力和平”。深化“大招商”行动,重点引进服务型企业和总部机构。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聚焦“接链补链强链”精准招商,“做好配套服务,重点放在‘听企业说’,政府部门群策群力做好‘店小二’。”

  十年间,小洋楼招商引资累计260亿元,中国通用技术机床装备全国总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北方总部、中国石油天然气天津销售公司等百余家国内外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和平区。2022年至今,全区累计落地优质项目700余个,完成内资到位额49.68亿元。

  在南京路、海河沿线,韩国企业银行中国总部、中英合资恒安标准人寿中国总部、日资财产保险爱和谊中国总部等金融机构比肩而立。国际航运头部企业马士基航运、全球最大货运代理公司德迅物流,以及丽思卡尔顿、四季等顶级高端酒店,形成了国际化商务环境优势。

  “楼宇经济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溢出属性为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克服空间约束、释放资源高效配置内在竞争力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路径选择。”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双认为:”和平区楼宇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探索紧凑型城区增长新动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漫步解放北路,百家金融机构续写百年金融业脉,“金融和平”日益叫响;走入金街步行街,大型商厦与百年老店比邻而居,人流如潮彰显商业繁华……和平区抢抓机遇,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品质和平”。

  重点提升产业竞争力、撬动发展新动能,做大总部经济、消费经济、创新经济生态圈,增强金融、商贸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活力,前瞻布局文化旅游、人力资源、航运服务、医药健康、数字信息等新兴业态。

  放眼未来,和平区正加快建设“两高三化”新和平,打造津城现代服务业引航区。目前全区在建项目31个、开工面积85万平方米。未来3至5年,将新增各类载体近90万平方米、投资额156亿元,一批城市新地标和商业新画卷也将陆续呈现。

  日前,天津市和平区获评“中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标杆城区30强”荣誉称号,并作为典型案例收录至《2022中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是天津市唯一上榜的城区。充满活力的和平区,在不断奋进的脚步声中,点亮天津商业核“芯”。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