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市湾沚区:守好塘口 守护丰收
一叶舟、一方塘,见到陈小红时,他正顶着草帽,穿梭于蟹塘中,站在船头忙着给即将上市的螃蟹投食。
养蟹这么多年来,一天一次的准点投喂,是老陈雷打不动的日常。过去,他是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红光村第一波养螃蟹的村民,而今,成了村里的养蟹达人,养殖面积多达180亩。
红光村东临水阳江支流,与宣城市水阳镇裘公集镇隔河相望,全村辖13个村民组,596户,人口2096人,耕田面积2216亩,集体水面872亩。
说到村里的水产养殖,还得从陈小红改行讲起。
初中毕业后,老陈就跟在父亲后面跑船,而后“独立门户”在跑水运,一跑就是20多年。“一直都是过着‘水上漂’的日子,从最初的木船到后来的水泥船,再到600吨的货船,跑船的范围也从内河扩大到了长江干流,往返于武汉到上海的专线。”老陈回忆道。
从跑水运到搞水产养殖,虽然改了行,但依旧不离水。2012年,把货船卖掉后的老陈,在朋友的建议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养殖青虾,头一年亩均效益就达3000元,挣了10多万,一下子让他看到了奔头。
2015年,甩开膀子的老陈,开始养殖螃蟹。微胖的身材和黝黑的皮肤,是他十年“玩转”田间地头从事水产养殖的见证。
短短几年光景,水产养殖被老陈做得风生水起,他也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不仅在2014年创办了家庭农场,还在去年成立了水产服务部,专门为养殖户提供调节水质、注水增氧以及技术指导。
养螃蟹是个辛苦活,也是门技术活。
去年对于老陈来说,是一个丰收年,青虾最贵卖到100元/斤,螃蟹平均下来也有80元/斤。养了十来年水产,老陈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在他看来,不论是养螃蟹还是青虾,苗种是关键,其次是水草,再之就是日常的投喂和管理。
在村里头,身为大户的老陈,做给蟹农看,带着蟹农干,领着蟹农赚,从起初一个人养,到现在大家一起养,渐渐地,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28℃左右的水温较为适宜螃蟹的生长,超过32℃就会食量下降,不仅影响生长,还可能出现减产。”今年持续高温天气,让老陈格外忙碌,也让他和蟹农们片刻不敢松懈,一有时间就在塘口转悠。
“要想养得好,蟹苗一定要自己培育,这就好比带娃,小时候养得好,长大了体格才能结实。”老陈形象比喻道。
再过十天半个月,第一批螃蟹就可以上市,每年越是到了这个节骨眼儿,老陈越是不敢掉以轻心。“国庆期间会抢一波市场,探探行情,预计今年亩产在200斤左右。”划船上岸,老陈拿下草帽扇着风感慨道,“顶着日头忙,一年养下来就看这一季,守好了,就是丰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