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4天!受泸定地震影响阻断道路应急通道全部抢通
人民网成都9月28日电 (郭莹)云雾环山,河水湍急,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经历地震阵痛的河谷小城生产生活已逐步恢复如常,但震后抢险救灾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今日,“9·5”泸定地震震后抢险迎来新的节点:随着省道217郑家坪至联合村隧道段应急通道、联合村隧道至湾东村、王岗坪乡至发旺村生产生活通道同步打通,受此次地震影响阻断的所有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应急通道实现全部抢通。目前,为确保安全,抢通路段通行已实行交通管制。
震后及时抢通应急通道,能够保障应急运输需求、助力伤亡人员搜救,对于后续灾后安置重建也有决定性意义。受此次地震影响,震中多条国省干道、县乡公路阻断,尤其是S217省道泸定至石棉段全线塌方,道路中断长度达59公里,其中需重点抢通路段达到19公里。
道路的中断,导致救援人员、物资难以进入震中受灾点位,畅通“生命通道”迫在眉睫!
为了将大型机械设备快速运送到道路抢通关键点位,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蜀道集团联合开展应急抢险,抢建临时码头、开启水陆联运应急通道,投入16节动力舟桥拼接成动力船运载设备。
“一艘动力船由4艘动力舟桥拼接而成,可载重量80吨。这就意味着,一艘动力船可以搭载两台大型挖掘机,四五台小型机械设备。”四川路桥交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永军介绍,这些机械设备通过水运运送至金竹林、芝麻坨、松林坪、郑家坪、紫雅场五个登陆点,再陆续转运至大渡河下游省道217线的28个受灾点位。
一边争分夺秒加速运输设备抢通保畅,一边科学谋划“挂图作战”。抢通过程中,抢险突击队队员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设备提前查清阻断点,滑坡垮塌点,对抢险难点进行了科学预判。这些高科技的赋能,为路段尽快畅通“加码提速”。
“但即便如此,应急道路畅通过程中,突击队员还是遇到了重重困难。”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李林透露,“此次震后应急道路抢险持续了24天,这是除汶川地震外,近年来我们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国省干线公路抢通耗时最长的一次。地震对当地道路交通损害极其严重,余震造成高边坡连续垮塌,大量滑落的泥沙土石成为抢通中遇到的最大难点。”
李林还表示,“以S217省道泸定至石棉段重点抢通的19公里路段为例,路面到路基几乎完全损毁,沿线有20余处塌方点。这些点位靠山临水,一面是陡峭的悬崖绝壁,一面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抢险沿线因地震作用形成高位滑坡点,受到风力、降水影响,反复出现滑坡、塌方等情况。”
任俊杰是参与此次抢险工作的一名长臂挖掘机驾驶员,据他介绍,在抢险工程中,他们面临的难度是此前从未遇到过的,“道路刚疏通,没过多久碎石又席卷而来,挖掘机作业危险重重。”他说,抢通作业的过程中,每个挖掘机手都是全神贯注,河面上、高处设置观察哨,必须随时关注落石状况,才能保证挖掘工作安全进行,“说实话,怕的情绪肯定有,但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根据统计,我们已投入超过6500余人参与道路抢险,抢通道路(含村道)224.3公里,疏通堵塞点位348余处。”李林说,省道S217泸定至石棉段全线应急通道已经全部打通,受“9.5”泸定地震影响的主要通道抢通工作基本完成,这为后续应急物资及人员进入震中,参与当地重建创造了前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