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乡村新貌)

发布时间:2022-09-29 14:10: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瞧这稻穗,籽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季!”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堰畈桥村种粮大户程正春开心地说,“这些年有补贴、有扶持,种粮有奔头,口袋鼓起来。”

  广袤田野稻菽翻滚,亿万农民喜迎丰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

  丰收账连着增收账。产业兴旺、政策给力,为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能。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10年来,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进展,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农民挑上“金扁担”

  增收基础更稳固

  “稻虾共作,一块地有双份收入。”湖南省南县昌群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昌建文种了2000多亩稻虾米。“稻虾米品种好,减肥减药,绿色优质,每斤比普通米高出四五角钱。”昌建文说。

  10年来,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接连出台,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更稳固,成效可持续。

  ——经营增效,种得好更卖得好。

  “既有‘大水缸’,又是‘大花园’,好山好水产出好产品,蜂蜜、水库鱼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欢迎。”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刘金良自豪地说,“我们生产成熟蜂蜜,建立专业化的蜂王浆生产基地,研发蜜蜂小屋,一二三产融起来。”目前北京密云蜂蜜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

  9月1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在密云区启动。密云水库鱼、平谷大桃、永顺猕猴桃等农产品纷纷亮相。活动将持续3个月,预计带动50万家商家参加。

  乡村兴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1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广袤田畴,农业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餐桌,成了乡亲们的增收底气。10年来,各地区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6.2万个。

  ——节本减损,会种地变“慧”种地。

  稻谷飘香,机器轰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中华镇育才村,成片的稻田里“流金淌银”,一台台大农机飞速运转。“以前是挥镰割稻,打谷晒场,现在十几套收割、烘干设备一起发力,收得快、丢粮少,省事又放心!”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成功说。

  “一田双收,复合种植效益好。玉米已经处于蜡熟后期,大豆处于落叶期,即将进入收获期。” 眼下,吉林省公主岭市东兴隆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振军正忙着给农机检修。今年,他带领合作社种了220多公顷地,其中大豆种植面积80多公顷,玉米种植面积140公顷。

  种地方式升级,省钱更省力。各地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全国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超过7800万户。1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

  新业态蓬勃发展

  增收渠道更多元

  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1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发展产业、稳岗就业、推进创业、投资兴业,千方百计保持农民增收好势头。

  ——强帮扶,增收致富有门路。

  “9座大棚里种了香菇5万袋,年收入达到20万元。”河南省鲁山县瓦屋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脱贫户李军伟说。受益于当地的帮扶措施,他多次参加技术培训,向食用菌专家取经,脱贫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如今,李军伟带动5户村民种植香菇,平均每户增收10万元左右。

  今年以来,各地区坚持把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作为重点,加强指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至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7%。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强化稳岗就业,确保今年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要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拓销路,新业态带火好日子。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云桃村,乡亲们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榨出来的花生油刚装进油桶,碾出来的新米刚装入口袋,就被一辆辆卡车运走。“我们给网店供货,过秤、封装有严格标准,发货季就是我们的收获季!”村民李萍满面春风。

  在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云桃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如今全村在线销售农产品11种,“云桃汇”品牌米面粮油产品俏销全国,村民收入从过去年人均8168元上升到如今的15293元。

  甘肃省成县家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会林,为了研发出适合网上售卖的核桃产品,租赁场地,建加工生产线,一款“枣夹核桃”打开市场,打响了“同谷家裕”品牌,如今合作社年销售额已有1000多万元。

  一根网线,连通城乡,让分散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畅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看全国,2014年至2021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0.18万亿元增长到2.05万亿元,增长10倍多。今年上半年,农产品电子商务较快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2.4%。

  鼓口袋更富脑袋

  增收后劲更强劲

  1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坚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致富本领。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这100亩果园刚套了100万个果袋,今年估计能产50万斤果子。”凤翔区雨嘉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雨嘉,不仅会种苹果,还是教技术的“老师”。

  “要想种果致富,必须得懂技术。”作为区里的农民果业技术指导员,王雨嘉把合作社当场地,搞起高素质农民培训。目前,凤翔区培训高素质农民超过7.2万人次,全区已建成优质苹果基地22万亩。

  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涌现在广袤田野。10年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高素质农民为重点,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目前全国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80万人,其中种粮大户17万人。

  ——丰富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气质。

  “早上或傍晚,村里的文化广场就特别热闹,村民都会来这里打打球、跳跳舞,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平时乡亲们遇到什么事都会商量着来,欢声笑语多了。”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道联星村党委书记陈新生说。

  安源区着力推进文化铸魂,倡导村民自觉树立良好社会风气,鼓励家家户户立家规、传家训、美家风,通过宣传好人好事、道德标杆、美德善行,推进移风易俗,农村风气焕然一新。

  前几天,湖北省竹溪县兵营镇四条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超市里,村民吴志琴一手拎着卷纸,一手拿着牙膏,开心地说:“这都是文明积分兑换的,把自家院子收拾干净,不仅自己舒心,还有奖励。”截至今年8月底,竹溪县已有14个乡镇、96个行政村、2600余户、8900余人参与“积分制”管理。

  10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生活观念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亿万农民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