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缘何布局燕郊

发布时间:2022-10-12 14:29:00来源: 河北日报

  阅读提示

  不久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项目正式启动。燕郊中心将自身定位为综合中试平台和产业加速基地,建成后,将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技术在燕郊熟化和就地产业化提供支持。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何选址燕郊设立分支机构?燕郊中心的建设模式有何特别之处?未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的“(1+1+N)×2”协同创新格局,将如何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注入新动力?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标杆

  9月15日,在三河市燕郊镇燕郊科学城内,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正式启动。

  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达7亿元,进入成熟期年产值预计达20亿元。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何选址燕郊建立分支机构?

  2020年6月,经科技部批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成立之初,该中心便确立了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原始创新为核心使命,培育专业平台、研发原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为加快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支撑作用。

  高标准引领之下,该中心科技成果丰硕。目前,与20余所全球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多个技术创新平台,聚集100多名世界一流学者,组建了200多人的高水平专职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

  同时,随着一项项科技成果产出,新的需求被提了出来。如何让科技成果落地,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化,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

  “北京拥有良好的科研资源,在产学研链条中的重点在技术研发环节,产品中试和生产,以及后续产业化,并不是北京的强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关人士表示。

  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可以在河北寻找答案。

  燕郊,隔河与北京市通州区相望,与北京直线距离近。燕郊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且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很多研究方向契合。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让燕郊成为该中心向外选址的优先选择项。

  而对燕郊来说,借助北京优势科技资源,促进原创技术在本地熟化和就地产业化,以此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可以达到为本地培育产业、培养人才的目的。

  双方一拍即合。

  “我们给燕郊中心的定位是‘综合中试平台+产业加速基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试平台围绕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重点方向,在燕郊建立智能制造、光电子、材料、生物医药等中试放大平台,承接科技成果的验证、放大和试产。产业加速基地,则是通过组建企业和许可燕郊高新区已有企业,将科技成果在燕郊落地产业化,同时吸引相关企业聚集,完善产业链。

  “京津冀中心已逐渐形成‘(1+1+N)×2工作机制’,即1个原始创新平台(北京本部),1个产业承接平台(燕郊),N个产业创新平台(通州、雄安等),同时建立2个业务推动平台(天津、河北)。这其中,燕郊中心作为产业承接转化的重要一环,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燕郊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致力于将燕郊中心打造成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标杆。”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早在2021年底,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的企业已经开始与燕郊方面接触洽谈。

  联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内加速成长。“我们主要从事高性能计算力、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计算力解决方案的提供和搭建,在异构计算市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包含服务器、存储、GPU工作站,应用于流媒体、AI影像识别、云计算等领域。”公司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随着业务扩张,联泰集群公司需要选址扩建新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用于研发高性能计算单机和计算集群系统。在与燕郊方面接触后,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该公司高性能计算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已签约。

  “燕郊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生产基地,而且燕郊在电子信息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把我们的制造基地放在这里,起步较为容易,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与燕郊中心有签约意向的企业中,产业侧重点各有不同,像联泰集群公司这样的电子信息企业占了很大比例。此外,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生物医学装备研发、生产,北京华航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则专注于先进设备制造。这些企业看中的是燕郊当地的产业基础。

  一方面适应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方向,一方面结合燕郊当地产业基础,在对未来的布局中,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燕郊中心的产业规划是,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同时把新能源、医疗器械与科学仪器、环境保护产业列入优先发展序列。

  这一产业布局,与三河市乃至整个北三县的发展规划是一致的。

  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印发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北三县将聚焦新一代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推动北京科技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吸引北京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燕郊中心制定了“一个核心、两个支撑”的发展战略。“一个核心”即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两个支撑”即转化加速基金和创新园。

  “由三河市和燕郊中心共同创立的转化加速基金,将用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成果在燕郊落地转化,促进北京产业链、创新链向燕郊延伸布局。”燕郊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该基金除了投资在燕郊中心落地项目外,还计划投资落户在燕郊以及三河的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此辐射带动北三县产业升级。

  而作为另一项重要支撑的创新园,其建设模式则有独到之处。

  “创新园建在燕郊科学城内,是燕郊中心产业转化加速的物理载体。建成后,入驻企业聚集到园区内,园区提供一揽子服务,如基础设施服务、资金资本扶持、政策支持等。”燕郊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燕郊中心还会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有的技术,可以授权给企业;二是企业如果在产品开发中有技术难题或者技术需求,园区可以为其立项,做定向研发。创新园背后依托的是创新中心的学术资源和研发能力,可以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让企业在技术上保持竞争力。

  “燕郊中心建成后,随着一些高科技企业入驻,将带来技术和人才革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引领燕郊当地以及河北产业升级。”燕郊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注入新动力

  如今,在燕郊中心紧张规划建设的同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1+N)×2”布局中,产业创新平台的谋划也在进行中。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拟建15个产业创新平台。平台的类型,会根据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产业方向,并结合河北不同地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搭建。

  未来,随着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的完善,有望在京津冀形成“一个枢纽支撑引领、多个节点联动辐射”的协同创新格局,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提供新平台,注入新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至今,三地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联系越来越紧密,“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平台体系也日趋完善。

  近来,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事务繁忙,公司一边在紧张扩建项目,一边加快筹建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创燕园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成长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知名企业,也带动保定发展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

  中关村“带土移植”的创新生态,让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迅速发展成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已吸引超过300家京津冀创新企业和机构入驻。

  前不久,在衡水高新区的科技谷中科衡水创新动力研发基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梁世强带领科研人员,再次对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实验机组热源系统进行满载测试。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是国际前沿的尖端技术。几年前,梁世强带领团队进驻衡水科技谷,开始对这一科研项目攻坚。今年年初,该发电实验机组顺利竣工,标志着这一世界级科技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前端。

  京冀联合支持长城汽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京冀联合实验室,构筑面向整个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河北与京津联合共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近200家。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成果在数据中得以体现。

  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607.69亿元,其中,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0.1亿元,同比增长39.43%,京津已成为河北技术成果供给的重要源头,有效助力了河北高端高新产业发展。

  承接京津技术转化还为河北带来了人才资源。通过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河北累计引进来自京津的产业创新创业团队109个,引进京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1604名,有效壮大了“人才雁阵”,实现了科技人才引进来。

  业内专家表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承接转化平台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整合产学研各类资源,贯通研发、孵化、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化平台,尤其是高新技术转化平台,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河北积极吸引高端创新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先行先试一批改革举措,承接北京优质科技资源疏解,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与此同时,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联合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共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示范应用。

  业内专家认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河北应抓住京津科技成果向外疏解转化的契机,研究梳理京津创新链条,找准融合互补契合点,利用好产业转化平台,培育起能在全国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打造若干引领全省发展的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记者魏雨)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