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产业奏响富民曲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灵台大地处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平凉红牛销往各地,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阵阵果香引来八方宾客。红的辣椒、绿的芦笋、金黄色的籽葫芦被签了订单的客商一车车运往各地……
精准脱贫,产业是“根”。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灵台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置条件,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总要求,突出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实施“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推动产业振兴提挡增速。
“咱们牛场年均出栏在200头左右。品种主要以平凉红牛为主,在高端市场上特别受欢迎,销量好。”在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盛丰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看着一头头毛色光亮、体型健硕的红牛悠闲地吃着草料,养殖场负责人姚军福脸上露出了笑容。
姚军福采取“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壮大养殖产业,全镇125个贫困户实现脱贫,让大家都过上了“牛”日子。
灵台县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肉牛、奶牛“两牛齐抓”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大手牵小手”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企业、农户抱团发展新格局。脱贫攻坚期间,累计落实扶贫资金7580多万元,扶持贫困户新购畜禽5.46万头(只);引导33家肉牛养殖企业和合作社联结带动2616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3684头,通过入股配股等方式为贫困户分红1100多万元;全县累计受益贫困户达22337户次,户均增收1821元,有3243户贫困户通过养牛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现在采取的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挂果早、产量高、颜色鲜艳……”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志良说道。在他身后,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扑鼻。
因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灵台县是国家原农业部划定的苹果最佳适生区,也是全省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之一。
灵台县紧盯苹果产业发展前沿,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上攻坚突破,坚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模式,推进果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引进品质优良、市场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瑞阳”“瑞雪”“蜜脆”“爱妃”等新优品种,逐步实现了品种多样化、供应均衡化。“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陇东矮砧苹果试验示范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平凉市灵台苹果试验示范中心”在灵台挂牌。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马锋旺等与县内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团队,全面研究苗木繁育、品种培育、果园栽培模式、果园管理技术、果品储藏加工等苹果产业全领域技术。
与此同时,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先后入驻灵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发展苹果产业。
“在栽种前就与企业签订了辣椒种植订单,按每公斤3.82元的价格收购,每亩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灵台县上良镇丰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得宣介绍说。
灵台县强力推进蔬菜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了“两河”川区设施蔬菜、春播露地蔬菜和北部塬区高原夏菜“三大基地”,推动生产基地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绿色、有机、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在保障全县群众‘菜篮子’供给的同时,持续推动‘菜园子’产业增效。”灵台县蔬菜产业链链长办公室主任张军宁介绍说。
十年来,一个个扶贫产业结出硕果,一片片田地变身“聚宝盆”,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肉牛养殖场64处,牛饲养量达到11.94万头,牛产业产值达到8.96亿元;栽植果园22.67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5亿元;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8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00亩,产量130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