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人民日报:江苏省新沂市三桥村守护运河文化 建设美丽家园

发布时间:2022-10-28 15:14: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引子

  秋夜微风中,灯光亮,锣鼓响。披蓑戴笠的沈召明,登上沿河而设的舞台,唱起一曲铿锵有力的渔家号子。伴随着绚丽多彩的追光灯,一幅渔舟唱晚的山水长卷徐徐展开,陶醉了台下观众。

  沈召明曾是江苏徐州新沂市窑湾镇三桥村的渔民,前几年退捕上岸后,牵头组建了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

  因大运河而生的窑湾古镇,坐落于三桥村西南角。拥有2600余户村民的三桥村,曾有渔民1200多户,一度是新沂市第一大渔村。2015年,三桥村渔民退捕,转型发展文旅产业,全村游客接待量由2012年的78.1万人次增至2021年的220.5万人次,增长近2倍。八成以上村民像沈召明一样,投身运河文旅产业,人均年收入由不足7000元增至1.9万元。

  “古运河展新颜、焕生机,成为沿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抚今追昔,沈召明感慨万千。

  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对大运河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进入新时代,大运河的保护也走进春天里: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同年,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随着大运河保护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实施,运河沿岸的广大乡村迎来巨变。

  记者近日走进三桥村,聆听乡亲们讲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故事。

  退捕渔民沈召明——

  “告别‘水上漂’,我们端上新饭碗:唱南腔北调、讲漕运故事、演渔家民俗”

  “我们这一带有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边说着,沈召明一边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这双手,曾在炎炎夏日撒网下簖,在数九寒冬撑竿划船。冬季休渔期,沈召明则开上货船,沿着运河拉煤运粮,顺流而下直抵浙江杭州。

  57岁的沈召明是土生土长的三桥村人,曾在运河撑船摇橹撒网30多年。

  走南闯北,以船为家,沈召明常年漂泊在大运河上。在繁重的船运和渔业生产之余,他自学曲艺,从当地的柳琴戏到外地的快板、黄梅戏,他都能唱上几段,闲暇时便倚在船头上对戏,不少船工渔民都是他的戏友。

  沈召明对曲艺的爱好,与窑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窑湾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江苏骆马湖交汇处,因水位落差较大,逆水需拉纤行舟,故不宜夜行,船只在此停泊补给,逐渐形成了“凌晨开市交易,天亮各奔前程”的“夜猫子集”,有“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之誉。

  夜泊窑湾,船船相连,南来北往的船工渔民聚在一起,免不了唱几段拿手的家乡戏曲打发时间。字正腔圆的京剧、风趣明快的评书、连侃带聊的快板……沈召明渐渐听得着了迷,也跟着哼唱起来,对方稍加指点便能唱得有声有色,渐渐成了“夜猫子集”上小有名气的戏迷。

  水流南北,戏唱古今,当年趴在船头听戏唱戏的沈召明渐渐两鬓斑白,靠水吃水的传统渔业生产模式也在悄然蝶变。2013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2014年7月,江苏省正式启动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退捕上岸,沈召明打心底里认同,但往后生计,当时他和不少渔民一样心里没底。如何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新沂市组织重点企业对口帮扶。彼时,新沂骆马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窑湾古镇保护开发,便被确定为三桥村的定点帮扶企业。时任骆马湖旅游公司文化文物部经理张浩林作为三桥村渔民退捕工作小组成员,走家串户做工作。

  同坐一条板凳,共饮一壶热茶,张浩林上门讲政策、说道理、解疑惑,得知沈召明平常喜欢唱上两段,便动员他到窑湾古镇当群众演员,月工资3000多元。沈召明听得动了心,甫一登台便进入状态。2015年8月,三桥村退捕渔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沈召明率先签约上岸,搬进了专为退捕渔民新建的安置小区,到窑湾古镇上班演出更方便了。

  沈召明把爱好变成了工作,这令他的船工戏友们羡慕不已,不少退捕渔民找他帮忙引荐。在张浩林的支持下,沈召明牵头组建了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撑船摇橹几十载的渔民,登台展示运河水乡的古韵新貌,艺术化讲述千百年间时光流转的运河故事。

  骆马湖旅游公司还组织渔民演员们到山东台儿庄、河南开封等地参观学习,结合外地经验和本土特色,创作出了146个原创剧本,演员们边走边演,将古街景点巧妙串联,精心设计了游客互动环节。

  “告别‘水上漂’,我们端上新饭碗:唱南腔北调、讲漕运故事、演渔家民俗。”沈召明说,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32名演员,其中17名是退捕渔民。2017年1月,沈召明当选新沂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他编排新剧目的热情更高了。

  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张浩林——

  “悉心呵护一砖一瓦,将古建筑修旧如旧,为的就是记住美丽乡愁”

  一场秋雨一场寒,夜窑湾实景演出依然场场火热。深夜演出圆满落幕,古镇下起了淅沥小雨,街道两侧古建筑鳞次栉比,一盏盏高悬的大红灯笼风中摇曳,倒映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影影绰绰宛如梦境。如今已是骆马湖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的张浩林披着外套,拎着手电筒,沿古巷四处巡查,直至送走最后一名游客,他才放心下班。十二年如一日,张浩林守着窑湾古镇,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窑湾在清朝时期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漕运码头所在地,商铺宅院鳞次栉比,800余间古民居保留至今。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湾明清古建筑群被划入保护范围。然而,数百年风雨侵蚀,窑湾古镇的古屋年久失修,不少建筑日渐损坏。

  保护修缮,刻不容缓。2010年10月,时年42岁的新沂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浩林被选派至三桥村,兼任骆马湖旅游公司文化文物部经理,牵头开展古镇修缮工程。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窑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古镇修复全面展开。

  前店后宅,四进院落,横屋相连,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吴家大院由52间房屋组成,是窑湾古镇规模最大的古民居,被遴选为首批开展修缮的重点文物。彼时,吴家大院第四进已全部损毁,前三进木结构腐蚀严重,院内挤了10家租户,30多人常年生活于此。

  修复古建筑,首先得安置好老街坊。三桥村积极争取政策,投资1.8亿元在窑湾古镇3公里外建设了安置小区,古镇内的297户老街坊全部搬进了新家,修复工作随即顺利展开。

  如今走进吴家大院,三进院落紧凑别致,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手指轻拂砖墙,缝隙质感粗粝。“这是依照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古法技艺,用石灰和草木灰砌出来的砖缝。”张浩林告诉记者,“我们坚持修旧如旧,从外地广泛收集散落的老砖瓦,还原了多种复古构件,还通过查阅县志、参考周边古建的特色风格,尽最大可能还原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

  古巷老街是先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留住老居民才能更好传承传统文化。2018年3月,窑湾古镇813间古建筑全部修缮完成后,三桥村着手回迁部分迁出居民,赵信隆酱园店的老居民颜敬人便是其中之一。颜敬人迁回老屋后,继续制作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湾甜油,同时还开设了对外展示区域。

  如今漫步古街老巷,阵阵叫卖声萦绕耳畔,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游客往来穿梭,在宅巷、石桥、檐廊间驻足拍照。目前,窑湾古镇六成以上的古建筑实现对外展示开放。

  “悉心呵护一砖一瓦,将古建筑修旧如旧,为的就是记住美丽乡愁。”张浩林说,三桥村已对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实行挂牌保护,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90后非遗传承人颜敬人——

  “让老字号有新表达,让‘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推门入院,一阵浓郁酱香扑鼻而来,不由令人口舌生津。这间前店后坊式布局的赵信隆酱园店始建于1623年,如今由90后非遗传承人颜敬人悉心守护。千百年来,南北商人沿大运河来到窑湾,五湖四海的美食在这里汇聚,形成了颇具运河特色的船菜烹饪技艺,窑湾甜油便是其中之一。

  “浓油赤酱,无甜不欢。”颜敬人说,运河船菜以水产品为主,清代厨师赵信隆为了给食物提鲜,在黄豆发酵时加入一定比例面粉,生产出含有还原糖的甜油。历经几代传承,传至颜敬人时已是第十二代。

  眼前这位窑湾甜油非遗传承人,大学读的是财会专业。2014年6月,颜敬人从扬州大学毕业,本想到大城市闯荡打拼的他,受父亲颜希广的影响留在了三桥村。

  彼时,窑湾甜油的非遗传承人仅5人,最年轻的颜希广也已45岁,店里两位老师傅则年逾六旬,颜希广便动员儿子回家接班。正当颜敬人犹豫不决时,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了——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成功申遗,让颜敬人下定决心守护好窑湾甜油。他从搬运粮食和翻坯、装缸等体力活干起,扛运重达百斤的面粉也不喊累,这个大学毕业生的踏实肯干赢得了大伙儿的尊重。得益于老师傅的倾囊相授,他很快便掌握了制坯、制曲、发酵等甜油制作的八大工艺。

  2020年,颜敬人被认定为新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窑湾甜油代表性传承人。如何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此前,骆马湖旅游公司与教育系统合作,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窑湾古镇开展研学游活动。颜敬人主动找到张浩林,提出将甜油制作纳入研学游课程,双方一拍即合。

  “传承舌尖上的运河味道,让老字号有新表达,让‘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颜敬人精心确定了选料和制坯两个工艺环节,巧妙融入40分钟的研学课程中,并主动担纲讲解。2021年,赵信隆酱园店接待研学游学生8000人次,甜油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立足老字号品牌优势,让非遗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能体验、可带走。”颜敬人说,赵信隆酱园店积极对接窑湾古镇的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项目,开发出了印有窑湾风景、酱园店标识的工艺陶瓷瓶、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创产品。

  什么是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2021年4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试行)》指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是指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

  今年6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全省首批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名单,窑湾古镇景区榜上有名。目前,窑湾古镇已入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4项。

  窑湾文化民间爱好者秦群泰——

  “乡亲们逐渐意识到:守护好大运河文化,就是在守护希望、守护未来”

  一块石碑栉风沐雨百余载,如今矗立于窑湾民俗史话馆内,464字正楷碑文挺拔有力,字里行间流淌着厚重的运河文脉。这座“禁收落地税碑”刻制于清朝中期,上世纪60年代大运河窑湾段拓宽时,被三桥村村民们从河滩上挖掘出土,长期被搁置在场院里当垫脚石,后来被当地文物爱好者秦群泰收购,但因字迹模糊无法识认。

  2013年,随着窑湾古镇修缮工作的推进,为充实和还原村中古建内的展陈,新沂市博物馆委托张浩林牵头,向三桥村村民们征集碑刻、木雕、建筑构件等本地文物。秦群泰得知后,爽快地捐出了碑石,张浩林和文物专家们随即展开碑文辨识工作,秦群泰也自告奋勇参与进来。

  裁好宣纸,敷于碑面,张浩林自上而下润湿纸张,再以拓包蘸取适量墨汁轻轻拍打,拓印时的“噗噗”声引得众人目不转睛,由于笔画又细又浅,拓片仅能辨识一半字迹。张浩林又将面粉轻铺于石碑表面,面粉嵌入凹槽处,连估加猜又识认出了三成文字。面对最后所剩80余个无法识别的文字,张浩林提出借助手电筒来识别,光照不到的黑坑便是笔画。

  买来不同类型的手电筒,张浩林、秦群泰等人开始“破译”工作。每当夜幕降临,几人便凑在石碑前,有的手举电筒,让光线平行地照在碑面上,有的则手持放大镜,对每一个细小笔画逐一识认。经过反复比对和相关文史资料佐证,464字碑文终于被全部识读出来,经文物部门鉴定,禁收落地税碑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一笔一画辨识百年碑文,这样的亲身体验增进了秦群泰对运河文化的感悟。近年来,秦群泰积极配合三桥村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相继征集到戒赌桥碑、崇俭桥记碑、华棠小学首届毕业生纪念碑等国家三级文物。

  “当我们到村民陆伯斗家征集文物时,他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连说终于把你们盼来了,赶紧去看屋后的几块石牌坊构件。”这个场景令秦群泰记忆犹新。

  陆伯斗祖上是个大家族,传下来石狮子和石牌坊构件等,记录着这个家族治水的功绩。但就在前些年,家里放在村口路边上的一些古建筑构件,夜里被人偷走了。“当时我真是心痛!”这位退休小学老师说,“现在放你们那里,有保安、有监控,就不用担心被盗了,而且还能留在村里,后人时常能去看看……”

  “抢救性挖掘、修复性保护、创新性传承,三桥村9年来征集文物200余件,越来越多散落民间的运河记忆重新走进公众视野。”秦群泰说,文物征集工作调动了村民们参与运河文化保护的积极性,相继捐出老石磨、老桌椅等生活器具600余件,丰富了窑湾民俗史话馆、窑湾绿豆烧酒文化展示馆等特色展馆的文物展陈。

  在秦群泰看来,这次的文物线索征集活动,也是一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意识的深入普及。“村民们大多是农民、渔民,文化程度不高,守着金疙瘩也不知道它的价值。如今,乡亲们逐渐意识到:守护好大运河文化,就是在守护希望、守护未来。”

  为了守护好大运河,三桥村有舍——

  2015年4月,一家房地产公司主动上门,希望在毗邻窑湾古镇的一片空地上建设90亩的别墅区,首期即可为村集体注资300万元,并提供不少于50个就业岗位。“对一个村庄来说,这样的条件确实令人心动,但为了保护好大运河和窑湾古镇的历史风貌,我们谢绝了。”三桥村党总支书记孙佳新说。

  守护好大运河,三桥村更有得——

  总投资30亿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窑湾核心展示园项目,已于2019年6月启动建设;4亿元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用于江苏省大运河新沂窑湾文化展示园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水系河道清淤疏浚、夜窑湾文化演出项目和8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古建修复,工程预计2024年全部竣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信心,运河人家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孙佳新说。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