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为何如此“吸引人”?
东海之滨,厦门集美。
站在262米的岛外最高建筑诚毅国际商务中心,目之所及,山、海、湖、城浑然成画,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岛内外完全融为一体。天风海韵下,集美新城璀璨夺目,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迅速汇聚。“提升本岛 跨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美好蓝图,在这块热土上一步一步地兑为现实。
集美,极美,集天下之美。厦门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后,集美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提速,公共配套服务愈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后劲更足,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强磁场。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在这片热土上追梦、筑梦、圆梦。
统计显示,集美区常住人口107.8万人,占厦门全市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20%,位居六区之首;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近50万,成为全省人口增量最多的县(区)。值得一提的是,集美百万人口中,14岁至35周岁的青年人超过45%。
人口增量,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和驱动力。集美,为何如此“吸引人”?在集美区发改局副局长林骏豪看来,便捷的区位优势、攀升的综合实力、强劲的产业发展、宜居宜业的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铸就了集美巨大的“吸引力”。
百尺竿头思更进,不待扬鞭自奋蹄。站在新的起点上,集美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正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打造“跨岛发展”新格局,以产聚人,以人兴城,把人口结构优势转化为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示范区的强劲动能。
“花香蝶自来”
凤山迎晨,龙舟唱晚;跨海长堤,潮涌浔江……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中,集美再次肩负起时代的使命,阔步迈向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
“我一定要在这里生根发芽!”河南“90后”张小改在软件园三期适应新岗位后,便在附近的灌口镇买房,成了新集美人。“算上公婆,我们一家也为集美贡献了五六个人口!”她笑着说。
她同事詹镕勋“贡献”更大,父母早给他在集美买房,龙岩老家亲戚也早就到集美打拼、安家。
集美有何“魔力”?
在二人看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是集美区常住人口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
翻开厦门版图,集美先天禀赋清晰可见——全国著名侨乡、嘉庚精神发源地,位居城市几何中心,亦占据厦漳泉三角地带轴心,是厦门岛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和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坐拥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人口“蓄水池”优势突出。
2002年,“跨岛发展”战略开始推进,先行区集美率先受益,城区版图快速扩大,城区环境、产业结构、人文内涵、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提升优化。杏林湾畔曾经的荒滩,十年成城绘就锦卷,化作“产城学人”有机融合的集美新城,成为“跨岛发展”的生动样本。
厦门大桥、杏林大桥、集美大桥连接岛内外,“两环六纵六横”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地铁、高铁、高速、快速路、BRT一应俱全,岛内外时空距离、心理距离进一步缩短,集美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吸引力倍增。
2012年以来的十年间,集美区GDP从约345亿元跃升至876亿元,经济总量增长1.5倍;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规上工业总产值由722.5亿元跃增至1290.3亿元。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省县域城市发展“十优”区,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蝉联省级文明城区“六连冠”……诸多荣誉和使命,见证着集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综合实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厦门人”选择集美作为“第二家园”。2020年后,集美成为岛外人口最多、省外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行政区。
“花香蝶自来,经济活力决定着人口流向。”自称“新集美人”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副教授邢大宁认为,常住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正是集美区综合竞争力不断跃升的生动见证。
种好梧桐巧引凤
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和运载火箭“胖五”成功分离,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粒子阻尼技术发挥了减振降冲击作用。
作为振为科技技术带头人,集美“双百”人才、厦大航空学院教授肖望强初次创业就选择集美。他创立的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环寂高科有限公司快速成长为高科技企业,也把更多厦大学子和外地才俊留在集美。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集美“凤至蝶来”,得益于坚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优越的人才政策,其间隐含的更有集美“种好梧桐树 巧引八方凤”的主动作为。
近年来,集美区聚焦实体,全方位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文旅创意、新材料、都市现代农业等6大重点产业方兴未艾,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产比例不断优化,“6+N”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形。伴随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集美区率先布局影视产业,成为厦门重要的影视产业聚集区、拍摄取景区和企业入驻区。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集美现代产业格局的形成,以实实在在的“饭碗”和优渥的成长“土壤”,吸引干事者竞相汇聚。全区目前登记用工企业3.8万家,在职人数40万人,同比增长9.3%。其中,软件园三期规模效应凸显,上万家注册企业员工超过8万人;前场物流园、北部工业区、灌口工业区、后溪工业区等亦是人员吸纳大户。
为让产业“梧桐树”更加枝繁叶茂,集美区更是主动靠前,积极招工引才,打造人力资源集聚“强磁场”,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9月22日,集美区高校产业技术联盟“百批学子进百企”活动走进厦门金龙汽车公司。“集美制造业很‘高大上’,以后想留在集美!”体验企业智慧化服务平台后,集美大学机械学院学生黄显秋充满期待。
高校产业技术联盟是集美区为辖内产业、人才搭建互动桥梁,助力产业升级的创新探索。“百名青年教师进百企”“百家企业建百站”“百批学子访百企”“百名专家解百题”……为更好地“引才、育才、留才、用才”,联盟今年特别推动100名青年博士教师、100个研究生创新平台、100批高校学子、100名高级技术专家参与产学研融合发展。
作为百年学村,集美区聚集华侨大学、集美大学、中科院城环所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汇聚了15名院士和逾15万在校师生。
“让这些人才资源更多地留下,服务集美产业发展,是集美人才工作的应有之义。”集美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曾志伟说,联盟成立以来,已推动450余名高校人才与300家企业对接合作,促成产学研项目签约57项,合作金额达2.6亿元,一批“沉睡”在实验室里的专利、科研能力正在加快转化成集美区发展动能,更多高校人才由此认识集美、留在集美。
实施“聚贤集美”人才计划,提供创业补贴、购房补贴……近年来,集美区还以各种“引、育、留”优惠政策,向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应届毕业生伸出“橄榄枝”,并开展国际化引才。仅1—11月,就引进高层次人才447人、毕业生12000人。
“产业+人才”双轮驱动下,集美区逐步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动。
品质生活营造归属感
在集美起步并发展后,集美欣立社工组织负责人程祥超力邀亲友一起在集美置业。2005年到集美大学求学,2014年重回集美创业至今,这位南平小伙子见证了集美的惊艳蝶变,“老城区底蕴深,新城活力足,各有各的风景”。
近年来,乘着跨岛发展、金砖厦门会晤等东风,集美加快城市品质提升,百年学村旧貌换新颜,集美新城活力四射,马銮湾新城拉开框架,集美东部新城高标准谋划,全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
如今,在集美,软件园三期软件信息服务业渐成规模,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北站营运中心、创新创业大厦三大总部集聚区先后形成,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沃土;尚柏奥莱、世茂、IOI商场等大型商业体相继开业,同集路商业带、厦门北站商圈、集美新城核心商圈快速崛起,集美欢乐购等活动陆续开启,高品质的吃住行、娱购游触手可及,人气、商气大为提升。
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先后投用,嘉庚剧院、闽南戏曲艺术中心、星巢越中心、三影堂厦门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逐步集聚……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引领下,集美区公共卫生、教育事业、文化娱乐等公共配套服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产业崛起、商流汇聚、人才集聚,带来不竭动能。“让我再选择100次,我依然选择在集美创业!”厦门大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凯将集美视为福地。大白科技生产卫浴产品,落户集美以来发展迅猛,首年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目前累计营业额已超过7个亿元,团队发展到100多人。
在现代化建设治理中,集美全力实施人文集美发展战略,融入以嘉庚精神及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为内涵的“一精神三文化”,城市更具人文味道、更加温馨宜居,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宜业的机遇之城叠加宜居的生活之都,集美人生活、事业完美兼顾,对未来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产业是基础,新城是载体,学村是源泉。”集美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产城学人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为集美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今年,因应人口结构年轻化的新优势,集美区顺势而为,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全方位构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生活、学习教育、健康成长的友好“生态系统”。“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优势。”集美团区委书记游中景表示,集美希望用更多更实的“集美机会”吸引更多两岸青年来集美创业、安居,赋能未来高质量发展。
“集美每个细节都充满温度,让你一见钟情,也‘容得下你的灵魂’,给你满满归属感、认同感!”定居集美八年多的福州女青年林丹说,这座人文之城的吸引力,藏在它的街头巷尾,藏在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巷里。
(林泽贵 黄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