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经济领域“往前冲一把” 上海的决心与恒心
参与全球城市竞争需要具有国际领先的生产率高质量发展关乎量的增长也关乎质和效的提升
“往前冲一把”:上海的决心与恒心
■本报记者 宰飞
临近2022年的终点,观察上海经济领域,不难感受到一股“往前冲一把”的劲头。
11月,特斯拉中国的交付量首次冲过10万辆大关,环比增长约40%,同比增长近90%。这意味着经过今年年中的改造升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年产能已经超过100万辆。
特斯拉是一个典型案例。看数据、走现场,在上海处处都能发现与特斯拉相似的势头。它们要往前冲一把,是为了把疫情的负面冲击尽量弥补回来;能往前冲一把,是因为生产率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日益广阔。
“往前冲一把”,关乎量的增长,也关乎质和效的提升,以及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回顾今年上海经济不寻常的发展历程,便能深入地体会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V型反转
如果把上海今年各季度的经济增速画一张折线图,可以得到一个V字: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3.1%、-5.4%、-1.4%,全年有望正增长。也就是说,V字的上扬部分将会进一步往上拉一拉。
全年经济V型反转背后是经济学的普遍规律。疫情对上海的冲击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呈现在数据指标上,就是V的底部。然而经济是一个有机系统,短期、外部冲击过后,就会回归原先的增长趋势。冲击越大,反弹就越强烈,直到恢复到冲击前的稳态。
疫情冲击如此,其他外部冲击也是如此。如果回顾经济发展史,二战后日本、德国的增长奇迹也印证了这个原理。1946年—1972年,日本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平均为每年8.0%,德国为6.5%,而美国仅为2.1%。日本、德国既是在二战中受破坏最大的国家,又是战后增长最快的国家。
V型反转背后也有政策的干预。为了加速经济恢复,今年疫情以来,上海陆续出台了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等政策,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3000亿元。
系列政策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1—11月全市新设企业34万家,其中11月份日均新设企业2277家、同比增长38.4%。政策对企业的支撑作用也可以从投资数据看出: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今年最低点收窄近20个百分点,回到-2.6%。
动力变革
总量、速度能说明许多问题,但也掩盖了许多问题。
半个世纪前,一位美国政治家曾这样批评GDP指标:“它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受教育的质量,或者他们做游戏的快乐……它既没有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生活有意义的东西。”
这段话对GDP的看法也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GDP及其增速可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却未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所带来的民生福祉。
GDP就像一个装有发动机的黑匣子,从外部只能看到它在输出动力,只有打开黑匣子,才能看到动力之源。新发展理念要求不再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这意味着不仅要追求GDP,更要追求GDP的来源、效率、质量,因而发展动力亟待变革。
对于上海来说,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开始。上海已明确要抓好“3+6”新型产业体系,“3”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6”即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
这是一场面向全球竞争的变革。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大变局下,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之一是切换新动能、占据新赛道。各国都在寻找下一个可以带动科技全面进步的“阿波罗计划”。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提出投资2500亿美元,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太空探索等;欧盟拨款1600亿欧元,用于集成电路等数字创新;德国、日本、韩国都在对各自的芯片产业投入以数十亿美元计的资金。
事实证明,发展动力的变革为上海经济带来了韧性。1—11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9%。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60%以上。今年下半年,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了取证、交付等一系列重要节点,国产支线飞机ARJ21也首次向海外客户交付。
效率变革
当我们翻看老照片时,时常会感叹昔日之“土”。照片是每个时代生活水平的剖面。我们的生活水平之所以持续改善,可以归结到一个词——生产率。
越高的生产率意味着越好的生活水平,这不仅能从一国的长期发展纵向看出,也能从同一时点不同国家横向看出。上海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就需要具有国际领先的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经济学研究表明,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解释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本世纪以来,顶级全球城市排名中,纽约、伦敦始终领先,这和它们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密不可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近年来,关于创新的全球竞争愈发激烈。据《经济学人》统计,2020年,全球研发支出超过2.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2.5%,创历史新高。这本杂志认为:“各国政府正努力确保本国从创新中获得更多收益。这可能意味着既要阻止某些商品的出口,又要利用产业政策来促进国内生产。”
《自然》杂志不久前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的科研产出,并发布《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上海在其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和纽约。过去10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679.46亿元增长到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如今,上海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国际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有个现象值得品味: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很多活动、展会被迫取消,但体现科技发展方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9月1日照常举办,媒体评价“连续5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彰显着上海的决心与恒心”。
这份“决心与恒心”当是指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