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登高促健康 踔厉奋发向未来(健身新视野)
核心阅读
元旦假期,丰富多彩的运动健身活动在各地开展,人们以昂扬的姿态迎接2023年。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之中,体育事业必将更上层楼,为时代添活力,让生活更美好。
新年第一个清晨,在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寨,随着笛声鸣响,健身爱好者迈着有力的步伐,登高望远;在浙江江郎山,2000余名户外运动爱好者迎着朝霞拾级而上,在欢声笑语中互致新年祝福。1月1日,以“迎新登高促健康,踔厉奋发向未来”为主题的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主会场活动在两地同时举行,人们用登高健身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登高望远,展现健身新气象
元旦假期,丰富多彩的运动健身活动在各地开展,人们以昂扬的姿态迎接2023年。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群众的运动热情高涨。新的一年,全民健身将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今年是浙江省江山市第七年承办新年登高全国主会场活动。每年元旦,与亲友相约到江郎山登高,成为当地的新时尚,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今年的攀登路线设置充满巧思:从江郎山山头铺岗出发,途经十八曲、会仙岩、一线天等景点,最后抵达登天坪,全程3.5公里。沿途竹林幽静,云雾环绕,令人流连忘返。
“在新年第一天相约登高,既能强身健体,又有美好寓意,大家积极性很高。”连续7年参加新年登高活动的江山市民祝秋中说。
在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鼓乐迎宾,歌舞欢腾,健身爱好者一同向海拔1080米的黄石寨进发。参与者根据身体条件,或步伐矫健,奋力争先;或沿路徐行,欣赏美景。
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自1996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28届,成为运动爱好者展现新年新气象的传统活动。今年的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由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除主会场活动外,各地在元旦前后陆续举办了260余场新年登高活动,并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现场聆听户外安全教育讲座,欣赏太极拳、街舞、花式足球等表演,体验模拟滑雪机和冰壶运动……一场场活动,搭建起推广全民健身的舞台。北京冬奥会冠军武大靖和韩聪、攀岩世界冠军钟齐鑫、登山运动员次落等也积极参与活动,发挥示范作用。
热情高涨,运动过节成时尚
伴随发动机轰鸣,2023厦门国际赛车嘉年华在元旦当天启幕。专业汽车赛事、卡丁车亲子趣味赛等活动,让市民全方位体验汽车文化。水上运动同样精彩,2023厦门新年帆船赛开启,项目设置兼顾专业选手和普通爱好者,充分展现帆船运动的魅力……元旦假期,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赛事活动轮番上演,成为特殊的“新年礼物”。
据介绍,元旦前后各地共组织开展了近300场群众性赛事活动。赛事门槛降低,参与方式多样,群众的参与热情随之高涨,“运动度佳节”逐渐成为新时尚。
在江西赣州崇义县,网球社区运动会如火如荼,比赛包括击球入筐、喂球打点、25米拍球折返跑和表演赛4个项目,并根据群众需求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居民纷纷表示,社区运动会的开展,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新的一年要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在上海,“全民健身‘锦’上添花”活动以在线服务的方式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活动期间,参与者可以线上“打卡”八段锦、收听社会体育指导员介绍健身知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
在哈尔滨体验户外滑雪的酣畅刺激,在河北崇礼云顶滑雪公园“打卡”冬奥赛道,在广州的室内冰雪运动场感受冬季运动的魅力……北京冬奥会的美好记忆长留人们心间,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还将继续巩固扩大。
满足需求,各项措施添保障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近年来,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越来越多,更多体育场馆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得以缓解。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越来越多的人将体育锻炼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逾九成。
从《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再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有了更多政策保障。
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青少年体育是重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校园运动氛围愈发浓厚。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等赛事活动,让更多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
新年新起点,随着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必将更上层楼,为时代添活力,让生活更美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