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伤预防“目视化” 织牢安全“防护网”
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据长沙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至2021年,全市工伤事故报告数平均增速14.8%。但从2022年5月起,该市工伤事故发生率持续呈现下跌趋势。2022年12月份,工伤事故报告数同比下降11.5%,创下历年最好成绩。
工伤事故发生率降低,意味着职工安全意识、安全保障系数在稳步提升。这得益于长沙人社2022年加大力度实施的“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一会三卡”等一系列工伤预防举措。
其中,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提升管理效能的科学方法。2022年,市人社局通过总结经验、多方调研,并借鉴其他城市先进做法,将工伤预防和目视化管理相结合,编制出台了《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参考手册》,有效降低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
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关键在“人”
身处施工现场,哪里不能去?无防护的洞口、吊物下面、脚手架下面……在长沙市芙蓉区生态新城三号安置小区(二期)项目施工现场,这些安全提醒并非印在纸质的安全手册上,而是以白色字体印在施工人员穿的橘红色背心上,分外醒目。
把安全穿上身,人人都是“行走的安全员”,这是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的举措之一。2022年8月由长沙市芙蓉区人社局率先在该区建筑工地试点。
工伤预防为何要十分重视“目视化”?
据长沙市工伤保险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工伤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水平和管理的缺失四大因素造成。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大多数事故的直接原因。同时,其他三个因素都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改善。
人们在进行排除隐患、遵章守制、应急处理等工伤预防行为时,是大脑处理信息的一个过程,而视觉信息作为人们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途径,是人类获得最直接,最容易记忆、处理最快的信息。所以,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持续性获取工伤预防的视觉信息,有利于相关技能的获得、巩固和快速处理。实施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的目的,便是把“人”放在管理的核心位置,有效优化劳动者的工伤预防意识、常识、知识的获取渠道,提升企业工伤预防管理水平,实现人、物和场所的最佳结合,从而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
“工伤预防目视化能够让员工更直观地关注安全,把书面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沙县湖南亘晟门窗幕墙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全本身就是现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车间机器设备增多,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物流、制造、餐饮等生产频率高、生产步骤多、安全隐患大的行业。通过目视化管理,使各种管理状态、管理方法一目了然,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指数、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
目前已在长沙餐饮、快递行业中展开试点
“当心机械伤人”“当心触电”“岗位作业危险告知卡”“中转场作业指导书”……不久前,顺丰快递率先在长沙市寄递行业铺开“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工作,上百个配有醒目标识图的警示标语,张贴在顺丰快递湖南长沙干杉中转场以及其他站点。
2022年8月上旬,长沙市人社局与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发文,就全市寄递行业全面共建推行“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工作,得到各大寄递企业的积极响应,并由顺丰快递、圆通快递、德邦快递牵头进行试点。
长沙市工伤保险部门多次对试点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并组织专家开展相关培训与指导。顺丰快递率先在全市寄递行业试点。针对工作人员多、快件基数大等特点,顺丰还特别引进了“神瞳系统”。值守专员可以通过监控画面判定员工是否存在违规抛扔以及皮带机掉件等异常情况,能够更快发现违规操作并及时进行提示,既提升了服务品质,也提高了工作安全系数。
为推动工伤预防目视化管理在各生产经营性企业中的实际运用,营造“人人动手动脑,处处可视可见”的工伤预防环境,市工伤保险服务中心还针对建筑、制造、运输等工伤发生率较高的行业以及岗位,设计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安全生产提示语及标识,让劳动者穿戴上身、责任上肩,提醒他们时刻重视生产安全。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全市共接报工伤事故1256起,其中企业工伤事故备案数916起,建筑项目工伤认定申请296起,以个人名义申报44起。环比11月工伤事故数整体减少209起,下降14.27%,各类企业工伤事故减少139起,下降13.28%,建筑项目工伤事故减少50起,下降14.4%,个人申请减少20起,下降31.25%。
“从2022年5月以来,全市人社系统采取新的工伤预防举措,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正在产生明显成效:在参保企业大增的背景下,工伤事故报告少了,出事还伤得轻了。”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保护职工生命、护航企业发展,需要创新举措、压实责任,真正把工伤预防落实于行动、起到实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