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扎根文化沃土 涵养美好心灵(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发布时间:2023-02-13 16:56:00来源: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美育熏陶,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学校美育牢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艺术课程建设,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完善学校美育体系

  经过近十年努力,美育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据教育部统计,目前99.8%的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美术课;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2年的60.4万人,增至2021年的90.8万人。学校美育改变了过去短板多、破题难的状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校美育体系。

  艺术课程是学校美育的载体。如今,艺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制定、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教材案例编写研究等,都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比如,书法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成为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审美感知力和文化品位;中国画与工艺美术等传统艺术,也被纳入美育课程。学校美育不仅注重突出中华美育精神、民族审美特质,还注重学科融合,篆刻、木版年画乃至中华美食文化等正有机融入美术课。在高等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旨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公共艺术课程,成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材方面,以美术学科为例,现行各版本高中教材均编写有中国书画、工艺模块分册,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模块与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中,书画艺术、民间美术、中华文化遗产等占据主要部分。综合艺术课程广泛利用艺术资源开展美育,案例丰富多元,如“‘山外有山’水拓画案例”以传统山水画为课程资源,“五育融合视角下‘岭南园林’项目式案例”旨在传承园林艺术,“文昌灰塑艺术实践工作坊”则有意识引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案例均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精彩纷呈。

  围绕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艺术实践活动高潮迭起。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已分别开展6届。“高雅艺术进校园”累计开展专家讲学、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万余场,惠及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各地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6个,传承项目包括书法、剪纸、刺绣等93种。中小学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3369所,传承项目包括书法、皮影、年画、泥塑等4932项。注重艺术体验的实践活动,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

  近年来,高校师生发挥专业和研究优势,为推动学校美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以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为本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有效支持中小学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该计划支持的20所试点高校,现已为18个省区市的农村中小学提供志愿服务,让农村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艺术教育。

  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支持的“蒲公英行动”,同样硕果累累。由首都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12所高校的美术师范专业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持续20年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美育支教,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工艺与文化转化为美育课程资源,并利用定格动画、图画书创作、超轻黏土捏塑、校园文化设计、立体书等现代美育方式,构建新型学校美育课程,培养美育师资,惠及近百所学校师生。

  促进校本课程联动

  为打造特色美育课程和实践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新局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具有社会、人文等多重内涵的创新举措。

  湖南长沙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釉下彩的创烧地,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玩泥巴”亦符合儿童探索求知的天性。为此,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泰禹小学作为“传统文化实验校”,着力进行以陶艺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学校成立了陶艺工作坊,增配“泥吧”。孩子们不仅爱上“泥吧”,他们手捏的《恐龙家族》《生肖系列》等作品,也入驻学校“禹点美术馆”。仙居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将针刺无骨花灯这一特色传统手工艺引入学校社团,成立花灯工作室,开发“点亮心灯”校本化课程,每周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传授技艺,既丰富了美育课程,又传承了家乡的优秀文化。

  自主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校本课程,已在各地中小学掀起热潮,其意义逐步凸显。发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抢救濒临失传或被当地人忽视、遗忘的传统手工艺,有助于青少年增强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研究、文化解读、文化梳理的基础上活化美术课程,可以有效改善长期以来美术课程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学科的状况。实现区域乃至全国中小学美育优质校本课程联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流平台和资源智库,能够让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时,有学习、有对话、有参照、有借鉴,同时实现个人智慧、学校智慧的快速分享……丰富多彩的校本化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得到更为全面的发挥。

  学校美育之路越拓越宽。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借助跨学科式、主题式、议题式、单元式、项目式等课程设计方法,推广“校园博物馆+”理念,拓展馆校合作模式,发挥“做中学”的优势,正不断延展特色美育教学路径,助力学校美育发展。重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新时代学校美育,必将牢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涵养美好心灵。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