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成功开展全国首例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
和妻子外出买菜,和孙女到公园散步,天气好的时候开开电动车出去转转……这样“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放在两个多月前,61岁的陈先生(化名)还想都不敢想。
2022年11月28日,心功能严重衰竭的陈先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了手术,微创植入人工心脏。由于手术仅有2个切口,无肋骨损伤,12月19日,陈先生顺利出了院。
“你看我,大衣一穿,完全看不出来吧!”陈先生指了指大衣下的挎包,笑着说。这个装有电源、可充电电池、监控器的包,通过一根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为他体内的人工心脏提供充足的动力。病好了,陈先生对今后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夜不能寐 反复经受病痛折磨
陈先生的病要从七年前说起,一天深夜,他睡着睡着突然觉得喘不上气,猛地一个激灵坐了起来,吓坏了身旁的妻子。
隔天,妻子便陪他前往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本以为是天气变化大导致的着凉,却被诊断为严重的心功能衰竭。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陈先生存在严重的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导致左心室明显扩大,长期的病变使得他的心脏功能严重受损。为维持基本日常活动,陈先生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陈先生胸闷气促的情况大大好转。
然而,一年前,陈先生感觉活动以后又出现了胸闷气喘的症状,而且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到了晚上,连平躺着睡觉都无法实现。
检查发现,陈先生的左心室再次处于明显扩大的状态,已经超过正常人的两倍大小,心脏收缩功能也严重下降。为了纠正严重心衰,陈先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安装了三腔起搏器。
此次治疗带来的情况好转并没能维持多久,2022年11月,陈先生再次出现四肢乏力、胸闷气短的情况,由于稍微活动或者平躺着都会胸闷、喘息不适,他只能斜靠在床上。“一晚上被憋醒数十次,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心悸、心慌、头晕、恶心、呕吐轮番上阵。明明已经用尽力气呼吸,却还是觉得吸不进氧气。”陈先生回忆道。
人工心脏带来曙光 生活又有新期待
住院期间,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药物治疗,陈先生左室射血分数仍然很低,心脏功能严重衰竭,甚至无法满足静息状态下身体代谢的需要。
“陈先生的心功能处于终末期状态,且存在巨大左心室等问题,想要挽救生命,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主治医师、心脏大血管外科崔勇认为,心脏移植是值得考虑的手术方式,但是陈先生的循环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等到匹配的心脏供体之前,他的病情随时可能急剧恶化,从而丧失手术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选项。“我们把人工心脏安装在患者左心房的心尖上,内部的泵体将原本心脏输送不出去的血液抽出来,再利用动力输送到全身。”在崔勇细致的介绍下,陈先生欣然接受了人工心脏的手术方案。
时间就是生命,陈先生的手术刻不容缓。崔勇迅速协调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充分讨论病情,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操作流程和细节,并在手术前一天进行了集中培训和操作预演。
据悉,因为陈先生做过心脏手术,如果从原来的切口开胸,会增加纵膈和心包游离过程中心脏损伤的风险,并且由于开胸手术需要将心包和纵膈内粘连的组织分离开,术后出血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手术选用的新一代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使用微创技术植入。基于这些考虑,崔勇选择了微创植入的方法。此前,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
手术中,崔勇充分利用2根肋骨之间的空隙,从左侧心尖部胸壁开口,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将左心室辅助装置固定在左心室的心尖部,再通过右侧胸部的小切口,将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血管吻合在升主动脉。手术开口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内,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在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术后第一天,陈先生就顺利拔管,第五天可以下床活动,第七天由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开始进行术后的常规治疗和锻炼。
如今,人工心脏已成了陈先生“形影不离的朋友”,他期待着,等再恢复一段时间,就可以像病前一样外出旅游了。
据悉,2022年11月至12月,崔勇团队已成功开展3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均恢复良好。
崔勇说,人工心脏植入是患者可选的一种生存之路,“虽然也有心脏移植这一办法,但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一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选择心脏移植,这时就可以选择人工心脏植入。目前,这两者5年内的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
今后,将有更多的“陈先生”获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