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河北交行:数字化金融赋能实体经济 服务群众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3-02-20 10:26:00来源: 人民网-河北频道

 

  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走进唐山遵化市朱山庄村,处处可见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蒜黄大棚基地内,村民们正忙着育苗、收割、运输。

  作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朱山庄村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蒜黄生产基地,全村从事蒜黄种植的新农主体有80多户,年产蒜黄9000多万斤,蒜黄畅销京、津、冀,是典型的优势农产品聚集区域。

  针对当地蒜农普遍没有有效抵押物以及大蒜采购季节性强这一现实情况,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推出“蒜黄贷”产品,通过“整村授信”模式,为蒜农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手机,我们就可以完成贷款申请、提款、还款等操作,非常方便,省得来回跑了。”对于这种数字化的业务模式,村里的种植户们十分认可。

  数字化的金融服务赋能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便利性,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章节,提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为更好落实“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将数字化作为经营底层逻辑,充分利用数据与技术双引擎,精准对接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让数字化的“春雨”润物无声,让智慧金融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为助力搭建河北省企业级现代化跨境收支架构,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全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助力打通跨境人民币清算的“最后一公里”,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发挥技术先发、率先试点、高效便捷等综合优势,积极推进金融重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标准收发器的上线与推广。

  河北某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租赁企业之一,企业积极发挥跨境融资的业务优势,开展了多笔跨境人民币业务、境外俱乐部贷款业务。为保障企业境外融资业务中的资金安全、便捷高效,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组建技术团队,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成功为公司上线了“CIPS标准收发器”企业版,顺利完成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场景搭建,上线第二天即实现了首笔40万元人民币跨境汇款业务,用于支付融资手续费。

  近期,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又成功为企业上线CIPS支付透镜服务,通过支付透镜,可以实时获取最新处理状态、处理机构、手续费、预计到账时间等信息,提前对资金进行计划。企业表示:“支付透镜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跨境资金的实时动态,让我们高效配置全球资金”。

  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以数字化技术引领跨境贸易高质量发展,赋能外贸企业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

  与此同时,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重点聚焦数字化转型下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实践,从惠民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等场景切入,借助数据、算法和金融科技手段,将金融触角延伸到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的“急难愁盼”中——

  立足大医疗健康生态场景,打造“先就医 后付费”就医新模式;

  与大中专院校对接,为学生在校支付提供无卡、无现金解决方案,打造便捷、安全的校园消费方式;

  与张家口市民云对接,成功服务冬奥会及后冬奥时代的城市发展;

  ……

  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费,日益丰富的数字人民币场景生态在不断拓展着智慧生活的边界,并展现出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的强大影响力、创造力。

  据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强英表示,目前,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已在政务、医疗及教育等场景落地多个开放银行项目,在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和邢台等多个地区实现场景批量获客。

  2022年雄安新区管委会开展了数字人民币“惠民生 促消费”活动,交通银行积极参与,首创性探索数字人民币与消费补贴创新融合,推出雄安新消费APP,着力支持服务业领域纾困发展,让广大居民在享受消费福利的同时对数字人民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新消费APP真的很方便,可以领取政府的优惠券,还能查询可消费的商铺,我前两天用数字人民币买家电省了500元呢!”体验了雄安新消费APP的市民对这一产品连连称赞。

  在消费补贴券发放期间,居民登录雄安新消费APP,每周领取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最高可享满5000减500。领券后,居民查看可使用优惠商户,到店使用“扫一扫”,或者出示“付钱码”选择合适的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钱包即可完成支付。

  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超过10万人次参与活动,累计发放财政补贴超过600万元,带动消费超过3000万元。

  强英表示,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将全面贯彻落实总行“建设数字化新交行”的发展战略,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科技赋能能力,不断以科技的引擎促进金融服务的提速换挡,为服务国家和地区战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作出更多贡献。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