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链新生记
“厂房设计方案已经做好,马上就要装修,预计6月底投产,年底产值达到1亿元。”在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北京卡特加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进行项目推进,公司CEO廖翌棋介绍,企业专注智能家居,此次将总部生产基地落地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未来五年预计完成产值15亿元。
近日,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开园,首批17家企业领到了新厂房、办公楼的钥匙。去年2月25日,全省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举行。仅一年时间,这里便“孵”出一个产业园区,同时孕育出一条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像卡特加特这样的项目,园区已经有80余个。从0到1,智能传感器产业链悄然成形。
一年时间,产业链初步成形
驱车沿经十路一路向东,原本“孤零零”的超算济南中心,如今周边已是“满当当”。在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中区,28栋厂房、办公楼拔地而起。
“去年一季度开工以后,我们开启了抢工模式。”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袁抗抗说,园区内最繁忙的时候,28栋单体建筑同步施工,工人数量最多时达到1800余人。
在这样的建设节奏下,开工后仅30天时间,产业园内26栋厂房完成封顶;仅用时9天,完成了高层建筑从地下到地上正负零的建设,而类似的工作一般要30天才能完成。“最终,开园时间比计划提前了近半年。”袁抗抗说。
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济南超算数字经济创新生态圈五大园区之一。一年时间,这里崛起的不只是厂房和写字楼,一条贯通上中下游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也已初步成形。
“这一块大屏相当于两台高档轿车。”在开园现场,随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骋介绍,该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显示大屏板块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我们拟把高清商业显示大屏产线落地济南。”舒骋说,大屏背后需要算力支撑,还具备边缘计算和物联网功能,与超算济南中心以及传感器产业密切协同。
“我们将以园区头部企业为核心建设一个个园中园,聚拢产业。”园区服务性专业公司,济南历控微电子有限公司企业服务经理李辉介绍,目前,从原材料到芯片设计,再到产业应用,各个环节都已搭建起来,产业链条基本成形。
为推动招引工作,历城区启动“赛马”模式,区投促局、超算创新圈服务中心、历城控股、历城金控“四支队伍”竞相开展招商引资。
“主攻链主企业招引,再吸引配套企业,这是我们产业招商的策略。”历城控股集团副总经理薛晋峰介绍,“每个细分领域排名前三的企业,我们都要去,公司100多人的招商团队,一年时间拜访了数百家头部企业。”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融资主要是为了增加人力、投入研发和增加厂房,这些方面我们比财务投资者更有优势。”薛晋峰介绍,“重资产我们投,让创业者、高科技企业轻装上阵。”他表示,园区不仅在应用场景、市场方面对企业提供帮助,同时还提供硬件配套、人才公寓等,解决人才来到济南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圈内事圈内办
历城区曾是重工业区,此前传感器产业几乎为零。
随着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历城区将目光瞄准了数字经济。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经过对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自身优势的分析,智能传感器产业进入了视野。而超算济南中心的算力资源、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以及高校密集的人力资源,恰恰是传感器产业发展所需。
“产业聚合抱团发展,可以将资源更好地整合。”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企业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李霄寒看中的是产业集聚效应。他说,企业将在产业园落地全资子公司,以济南为切入点辐射整个华东区域,服务下游的汽车、智慧医疗等行业。
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服务等保障。“我们希望能够根据需求调整一下厂房设计。”项目建设初期,签约企业和普威视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就对厂房提出了特殊要求。历城控股工作人员迅速反馈企业需求,与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反复对接,对厂房层高、荷载、柱距、电梯等方面重新修改,为企业定制厂房,避免了后期二次改造。
为保障产业发展,去年,历城区先后出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激励办法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园区给了我们房租‘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山东怀思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阳说,在项目落地阶段,园区还帮忙解决了初创期资金投入问题。
为了更好地统筹片区开发建设、招商服务等工作,历城区专门成立济南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服务中心。“从地铁站到园区太不方便了。”去年5月,服务中心在走访时,有员工代表提出了通勤的问题。服务中心统计发现园区超100多员工有此需求,随后与济南公交集团对接,去年7月两条定制公交开通,地铁站到园区时间大幅缩短。
“我们推出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各项政务服务,同时建立服务超市,提供知识产权、律师、会计等服务项目,实现圈内事圈内办。”济南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服务中心主任王爱国说,下一步,还将借助算力优势,出台算力赋能数字经济产业的办法,真正实现算力与企业之间互联互通。(段婷婷)
(责编:聂俊穹、刘颖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