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呵护“最柔软的群体” 杭州有这些新解法

发布时间:2023-04-06 14:41:00来源: 杭州日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首批33个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名单,杭州市名列其中。

  3岁以下婴幼儿是“最柔软的群体”,把这一群体养育好,事关千家万户,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2023年,杭州第四年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擦亮“善育在杭”这张金名片,杭州有不少新解法。

  431家婴幼儿成长驿站投用

  打造15分钟便捷照护服务圈

  “办托找房难”,托育机构建设对楼层、消防、场地等要求严格,但不少老旧小区没有为托育服务发展预留空间。近年来,杭州为破解托育服务发展瓶颈动了不少脑筋。

  2022年9月,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登云路社区老旧小区改造,登云阁4幢南侧自行车库摇身一变,成为面积约550平方米的普惠性托育园和婴幼儿成长驿站,让小区的宝宝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照护。

  这里设有两个托班、40个托位,一楼是婴幼儿成长驿站,集合智能设备培训、孙辈养育、婴幼儿托管等功能,定期开展育儿指导、家长养育技能提升专业课堂等;二楼是托育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婴幼儿托育服务。

  “四年来,杭州出台了20多个相关文件并落地实施,构建了‘2+X’政策体系,特别是2022年,出台全国首部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建办法和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两项新政策。”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办法的出台,正是看到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不平衡,打造15分钟便捷照护服务圈。

  截至2023年2月底,杭州市共有婴幼儿照护服务各类机构1046家,托育服务设施街道(乡镇)覆盖率97.41%;可提供托位45991个,每千人托位数3.72个,建成投用婴幼儿成长驿站431家。

  儿保医生签约全覆盖

  全面推广“医育结合”模式

  “一个签约家庭医生”“一套生长发育检测”“一套儿童健康手册”“一系列家长讲座”,这四个“一”服务,来自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海贝托育园签订的“医育结合”合作协议。

  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022年2月,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下发《关于推进杭州市婴幼儿照护医育结合工作的通知》,在国内率先探索并在全市推广“医育结合”模式。

  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吉鸿未来社区东方未来托育园,是西湖区婴幼儿照护医育结合首批试点机构,2022年12月乳儿班刚开设,便收托了3名宝宝。

  梁先生9个月大的孩子笑笑入托后,一开始不太愿意尝试用手指接触食物。一段时间后,梁先生欣喜地发现,孩子能自己用手指捏住米糕和水果片了。

  “乳儿班的宝宝自我进食,有助于小手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的提升。每次餐点时间,我们会通过老师示范、同伴模仿的方式去鼓励以及影响孩子。”东方未来托育园负责人介绍,月龄小的婴幼儿还不会表达,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照护者。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医生采取责任医师联系形式,定时、定点、定员为辖区内托育机构和成长驿站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每两个月至少1次到现场提供儿童保健、膳食营养、疾病防控等技术指导。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杭州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已实现儿保医生签约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杭州市5岁以下婴幼儿肥胖率从2019年的2.41%降至1.85%,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

  “数智托育”迭代升级

  推动就近托、便捷托、放心托

  托育有保障,家长更省心。随着杭州市“数智托育”不断升级,更为贴心、规范的婴幼儿照护工作层层递进,撬动婴育多跨场景整合探索。

  “网上查到很多托管机构,但说实话,心里没底。”市民陈先生有个2岁的女儿,他想为孩子找一家全日制托育机构。上网查询后发现,不少机构虽然名字上有“托管”“保育”等字眼,但“经营范围”却没有“托育服务”这一项。

  得知浙里办App上线“托育一件事”,陈先生登录后点击“一键入托”,选择所在区域,立即查询到了已备案的托育机构,“机构类型、开办日期、收费标准、剩余托位数一目了然,还可以预约入托,用起来很方便!”

  托育有保障,家长更省心。当前,杭州“数智托育”2.0迭代升级,围绕托育服务“房、人、资金”三个关键节点,整合托育服务全流程数据,推动就近托、便捷托、放心托。

  “‘一图通览’,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建地图,实现精准匹配供需;‘一键入托’,家长可一键筛选匹配托育机构,一键预约入托体检;‘一网监管’,实现托育服务人员相关资格证照电子化、食谱可视化和监管可视化。”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随着杭州婴育数字化平台的推广及应用,杭州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将乘着智慧的翅膀,精准匹配供需,为一个个家庭送去优质专享的托育服务。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