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桌上的大食物观
原标题:四川人桌上的大食物观
“刚采的笋子,不能放在外头晒太久哦!”3月30日下午,陈雷招呼工人加紧把刚采收的竹笋清洗、预冷。按照约定,清明节前,这位内江隆昌市界市镇王家寺村的竹子种植大户要向成都和重庆分别供应鲜竹笋20吨。
瞅准鲜竹笋这个行业的前景,界市镇以王家寺村为中心,打造出全省首批竹业产业现代园区和3万余亩的笋用竹基地。眼下,这片“川东竹海”每年能提供春笋1.5万吨以上。
不只是竹笋。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开局起步之年,四川积极开展系统化践行大食物观示范创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力让“天府粮仓”更丰富、更多元、更多样。
四川这样做的动力和底气是什么?开展系统化践行大食物观示范创建,还要补齐哪些短板?在记者近日的采访中,问号逐渐拉直。
压力与动力
粮食增产增收潜力逼近上限,需要特色农业产业“助攻”
“积极开展系统化践行大食物观示范创建,是四川现实所需。”在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处有关负责人看来,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背景下,四川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尝试更多向森林、草原、河流和设施农业要食物,有着多重现实的考量。
其中,让粮仓“多装粮”和让农户“得票子”是主因。先看“多装粮”。谷非地不生。眼下,全省有耕地面积1亿亩左右,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全国二分之一。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坦言,想要在有限的耕地面积和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大幅提升四川粮食总产量并不现实。
记者注意到,此前印发的《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提及,到2025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730亿斤左右。因此,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除了稳定增加粮食产量,还要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
再看“得票子”。“多渠道开发食物的过程,也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产业促农增收,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特色农业产业促农增收。”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透露,受人工投入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四川绝大部分地区每亩水稻的每季种植收益仅300元左右,且仍在收窄。
在这一背景下,特色农业产业扮演了促农增收主力军的作用。去年,全川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964.3亿元,畜禽、水果和蔬菜贡献率超过八成。在去年全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的贡献率仅次于劳务收入。
为何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能够更明显地促农增收?
“因为,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市场对于非粮食食物需求越来越大,并且,这种趋势仍在持续,为四川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了更多的需求端利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介绍,从1978年到2022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原粮(主粮)消费量已由247公斤下降到130公斤,“蔬菜和肉蛋奶鱼消费量等却在大幅增长。”
优势与底气
有历史传统和资源禀赋,15种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四川人的餐桌从来就很丰富,这也塑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蓝红星介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四川有着悠久的传统。
例如,三星堆的考古发现证明,巴蜀先民很早就开始捕鱼、狩猎以供果腹之需。同时,曹操在《四时食制》中,特别记有“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被认为是四川“稻渔综合种养”的早期版本。而闻名天下的四川火锅,更是将四川江河湖泊、山林田间所产的菜肴囊括其中。
延续传统,四川以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的底气是什么?“首先,农业资源富集。”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表示,四川集齐了除海洋和沙漠之外的所有地形地貌。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四川成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农产品种类多样。这些为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提供了可能。
在水产养殖上,作为“千河之省”的四川,一直是全国主要淡水鱼类供应基地。此外,四川还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拥有森林2.92亿亩、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2.65亿亩,是全国有名的森林食品产地和畜牧主产区。换言之,四川有着向森林草原河流要热量、要蛋白的先天优势。
除了先天优势,四川多渠道开发食物还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
“四川的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整体成势。”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介绍,近年来,四川一直把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促农增收和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抓手。眼下,川果、川菜、川粮油、川牛羊和川鱼等均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全省共有15种可食用的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其中,在主要初级农产中,川猪、川油和川菜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四川常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自古有“川猪安天下”的说法。去年,全省油菜籽产量突破350万吨,位居全国首位,被业界赞叹“菜油看四川”。同时,作为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去年全川蔬菜产量超过5300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
短板与课题
“小散弱”问题突出,“沉睡的资源”待挖掘
“践行大食物观示范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走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提及:四川若要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首要在于“补短板”。
四川的短板是什么?在省农科院副院长张雄看来,四川当前突出短板有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未能用供给侧引领消费端;经营方式以小规模种植养殖为主,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终端产品种类散,导致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或过剩;绝大部分产品加工率不高、品牌偏弱,导致缺乏领军型产品。
“这些问题组合起来,就会影响全链条的综合竞争力和各环节的效益,也会影响四川多渠道开发食物的进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举例,综合气候等因素来看,四川是全国最有条件发展食药用菌的省份,截至目前,全川发现581种食用菌、196种药用菌,但目前进入大规模种养阶段的只有32种,仅占可开发资源的4.1%。
“过去几年,小小的羊肚菌、松茸都已经风靡全国。在未开发的菌种中,还藏着更多的‘羊肚菌’和‘松茸’等待挖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表示,如何激发这些“沉睡的资源”,仍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不只是食用菌。不少业内人士坦言,就算是四川开发较为充分、种植养殖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局面。
不强,主要体现在加工和品牌方面。就川果而言,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榴、猕猴桃和晚熟柑橘产区,本该牢牢掌握市 场话语权、定价权,但是,却有不少产品沦为“原材料”。作为参照系的水果大省山东,“烟台苹果”“日照樱桃”“寿光蔬菜”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种植—加工—营销”体系。同样是农业大省的河南,过去20多年则完成了从“中国粮仓”向“中国厨房”的转变,牢牢占据着火腿肠、水饺等特色产品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
“可以说,没有好种子就没法开发更多食物,没有加工能力就不能提升销售半径,没有品牌就没有议价能力。”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补短板”应该与各渠道食物资源开发同步推进,让四川的系统化践行大食物观示范创建之路更快、更稳。
方向与路径
补短板与拓渠道并举,让“川字号”有量有名
如何系统化践行大食物观示范创建?“首先是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眼下,四川正聚焦生猪、油菜等四川有基础、有规模、有特色的领域打造种业集群,早日实现川种振兴。同时,以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全程试点县建设和打造“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为抓手,加快强化加工业品牌弱项。
补短板,还要与食物多元化开发的渠道紧密结合。
此前四川提出,除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之外,还要大力提升果蔬生产设施、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发展饲草产业和设施渔业。
具体来说,果蔬生产设施的提升,重点是实施果蔬生产设施提升工程,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改造提升蔬菜大棚设施设备。鼓励利用荒山荒坡发展设施无土栽培蔬菜,引导企业发展植物工厂,发展省力高效设施果园。
打造“天府森林粮库”,主要思路是挖掘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等资源,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生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打造全国“森林粮库”建设示范省。
发展饲草产业,则是为川牛羊提供更多“口粮”,并缓解天然草原生态压力。而发力设施渔业的路径,则是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种养循环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鱼稻共生”“鱼菜共生”“渔光一体”等养殖模式。同时,积极发展流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四川还会继续探索开辟更多的食物来源。”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举例,在向微生物要食物方面,加大动物蛋白替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单细胞蛋白肉、生物培育肉、昆虫蛋白肉等,以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食物需求。(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