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花经济”拉动文旅市场强势复苏
一朝春雨落,十里春花开。
春天的绍兴百花齐放,樱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等一系列文旅节庆活动“飘香”而至,各地以花为媒“引流圈粉”,用“花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同步拉动文旅市场强势复苏。然而,大同小异的“花”,能否满足游客不同的体验需求?短则一周、长不过一月的有限花期,能否绽放出乡村旅游的无限“花样”?
赏花集聚超高人气
连日来,瓜渚湖东岸公园成了绍兴柯桥赏花“顶流”之地。27个品种,约4500平方米的郁金香花海在春日里绽放,让不少游客直呼可以媲美杭州的太子湾公园。
“今年由于气温偏高,郁金香提前开放,现在早、中品种基本已经全部开放。”柯桥区园林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朱楠说。除了郁金香,1142棵樱花树同样吸引了不少游客,一簇簇淡粉色、纯白色的花团,远远望去如云似雪,令人心醉。
凭借独特的花卉资源禀赋,一场场赏花盛宴也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古越大地,让城市与乡村同时释放出“美丽效应”。
3月25日,第四届鉴湖湿地油菜花节在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开幕。千亩油菜花海延绵起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现场还同步推出了萌宠乐园、安澜集市、围炉煮茶、草坪露营、画舫游湖、草坪音乐节等活动,进一步聚拢了人气。“在油菜花节开放的首个双休日,客流量就突破了1.5万人次。”陶堰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地处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的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覆卮山景区,连日来同样游人如织。记者在现场看到,千年梯田上油菜花怒放,犹如金黄的云梯,沿着整个覆卮山麓盘桓层叠,恍若人间仙境,加上万年石浪、百年古村落,吸引诸多市民和游客慕名而至。岭南乡旅游工贸办主任金烨楠告诉记者,自3月11日覆卮山油菜花节开幕以来,客流已突破30万人次。
“花事”变身富民工程
“快来看看,香喷喷刚出炉的扣肉。”“陶堰进士糕要不要尝尝,免费品尝哦。”4月2日,在鉴湖湿地油菜花节活动现场,特色小吃、精致手作等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摊位,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是我们在今年油菜花节专门推出的项目——安澜集市,所有摊位均由本地村民经营,售卖的也大多是陶堰特色产品。”陶堰街道党工委委员吴子园说。
58岁的陶堰街道南湖村村民董芝红在集市售卖陶堰进士糕。“陶堰进士糕源自陶堰秋官里进士牌坊的故事,这些都是村嫂们手工制作的,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卖2000元。”她一脸兴奋地说。据悉,仅南湖村村民就一共在集市经营着6个摊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4日,鉴湖湿地油菜花节已吸引游客4万余人次,直接带动消费45万元左右。
这几天,长三角(上虞)户外休闲旅游节·樱花谷嘉年华在上虞章镇樱花谷上演。2023年的樱花节以国漫风为主题,通过“知名IP+文旅”的创新模式,打造沉浸式樱花主题嘉年华,引进全国首家蔡志忠流动美术馆,现场还设置了文创区、美食区、特色区等区域,在路两侧的樱花树下设置“花树市集”,集中推出樱花手作、周边产品、国漫文创、网红美食等,让这里成了除花海之外一道更有烟火气的风景线。“美食、土特产以及农事、民俗体验项目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游客,带动了乡村的康养、休闲、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限花期无限“花样”
这个春天,绍兴各地的“赏花节”创意迭出,上虞章镇樱花节融合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漫文化,越城区陶堰街道的鉴湖湿地油菜花节将美食与美景融合……在当地特色文化和活动的增色下,“花开各异”,消弥了“赏花经济”同质化的传统印象。
然而,花无百日红,花期短暂是发展“赏花经济”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因此常会出现忙时人山人海,闲时门可罗雀的现象。同样受制于花期的短暂,“赏花经济”相关产业相对较难延伸,产值提升自然也受到限制。
那么,如何才能让“赏花经济”变成四季常青的“招财树”?在连日的走访中,记者也看到了不少亮点和举措。
在上虞区岭南乡,投资1000余万元的覆卮山景区亮化提升工程于4月8日正式启用。“油菜花节从3月11日持续到4月15日,‘点亮覆卮’夜游项目的推出有望维持并延长油菜花节的热度。”金烨楠说,覆卮山景区亮化提升工程由夜光梯田和古村夜空间组成,以“光影万年,神奇覆卮”“古今穿梭,寻梦东澄”为引,点燃古村特色夜经济文化。活动期间还将推出夜间集市、皮影戏等互动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夜间观光互动体验。
在越城区陶堰街道,“陶堰八味”特色美食馆也趁着油菜花节重新装修开放。这家美食馆汇集了八道陶堰特色美食:咸菜笋片胖头鱼、葱烤鲫鱼、酥鱼、清汤鱼圆、酱油虾、绍兴三鲜、白鲞扣鸡、米糕,且每一道都有好听的名字:鉴湖风情、鱼跃龙门、黄金万两、珠落玉盘……“美食馆邀请了专业餐饮团队运营,在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的同时,部分收入也归村集体。”吴子园说,美食馆除了主打的八道特色美食,还有几十道其他美食,食材大多来自陶堰本地,有效拉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