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国际湿地”牵手“东方明珠”,一场春日里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4-16 15:12:00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3月24日,盐城(上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恳谈会上,来自上海的沃典新能源电池项目现场签约。“按计划4月装修,7月设备进场,9月底实现投产试运营……‘盐城速度’名不虚传!”企业负责人如此感慨。

  这个春天,“国际湿地”与“东方明珠”迎来了一场双向奔赴。同处长三角,盐城积极接轨上海;选择盐城,上海也有足够的理由。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盐城在产业基础、交通网络、生态禀赋上与上海多有衔接。随着沿海交通大动脉的建设发力,两地交流更为顺畅。“5+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与上海的产业协作和科技合作也进入更高层次。

  融入上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上海知青先后来到盐城,在这片土地上开垦出三家农场。如今,盐城独特的生态禀赋、便捷的交通网络、厚实的产业基础,使其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的一片热土。

  盐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泰新能源有限公司电池片生产车间内,自动导向车忙碌穿梭,按程序将电池片送至各个工序;落地于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的蜂巢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凭借高速叠片、无钴电池等创新技术,成为华东地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短刀电池核心产业基地……

  作为上海北向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盐城持续深化南北合作,积极承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成果转化,重点打造高质量发展集聚区。

  “我们把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推动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作为盐城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说。

  近年来,盐城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引领,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北翼发展活跃增长极。2022年盐城GDP突破7000亿元,在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排第13位,建市40年来经济增速首次位居江苏全省第一。数据显示,500多家上海企业落户盐城,盐城1/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上海企业有着合作关系。截至3月15日,盐城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7个,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项目占比达85.5%。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说,“盐城接轨大上海,是主动顺应长三角一体化趋势,积极呼应上海‘龙头’作用,通过寻求长三角区域中苏北盐城、沿海盐城的功能定位,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体现,将为盐城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和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双向奔赴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是关键。今年是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起步之年,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盐城正推动工业经济迈向万亿台阶。

  在盐城(上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恳谈会上,盐城优选了洽谈成功的12个重大项目参加现场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16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涉及的这些领域,与盐城“5+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

  2022年底,盐城提出对全市产业体系优化调整,明确以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为方向,重点发展“5+2”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5”是指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五大产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盐城‘5+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优势快速形成,与上海的产业协作和科技合作进入更高层次。”

  经过前期考察,上海宝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决定在盐城响水县投资10亿元,建设10条生产线,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盐城区位优势明显,‘南联北上,东拓西进’格局已成,拥有集高铁、航空、高速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这里布局可以说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各地的距离。”

  西北沪宁、西南沪杭、南向沪甬、北向沪盐,上海对外辐射呈现一个反“K”字型,盐城正处在沿海发展轴线的北向中心位置。加密高快路网、完善轨道交通、强化港口航道、提升空港能级、构建现代水网,到2025年盐城将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中心区北翼枢纽。

  在生态禀赋上,盐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个“金字招牌”,正在推进的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也是沪苏跨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

  盐城主动融入上海,上海也与这座苏北城市双向奔赴。“融入和接纳是双向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区域内的城市主动融入、加快聚拢,找好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形成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张春龙说,“抢抓战略机遇迎头赶上,盐城显然很清楚这一点。”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