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人才助力长沙生物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长沙围绕自身特色确立了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其中生物医药(含基因技术)产业链的发展尤为突出;通过走访发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多岗位历练人才、老带新培育人才等多元化培养方式,正让人才成为支撑长沙生物医药产业链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
长沙生物医药产业是如何大量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的呢?对此,记者与长沙生物医药产业中的老、中、青三代人才进行交流,从他们的答案中感受长沙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姬尚丽:量身定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临床加科研的模式,让我能尽快实现自己对眼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对于在长沙完成硕士、博士学位的姬尚丽来说,选择留在这座城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实现自己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
青年姬尚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攻读硕士的领域是内分泌,在校期间她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唐仕波教授有过学术上的交流,唐教授潜心眼科研究、刻苦钻研的风格让姬尚丽很是敬佩,在唐教授的建议下,她硕士毕业选择了转战眼科领域读博。
刚开始时,姬尚丽内心还是有点忐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事实证明,我找到了自己的合适定位。”姬尚丽回忆起读博期间,经常与唐仕波导师共同进行临床看诊、实验室分析验证。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阵容强大的师资力量、许多行业大咖及眼科亚专科的大人物的加入,以及配有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住宿条件优越、生活补贴优厚等,让姬尚丽能完全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
在医院进行临床看诊,了解各种不同眼科病例的表现症状,再将亟待解决的难点进行实验攻关,这让姬尚丽的能力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如今她已成为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医院联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一名在职博士后。
“爱尔眼科对设备平台建设、经费等科研方面的巨大投入,以及医院丰富的患者样本,为我们科研提供了有利支撑。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上升式培养方案,让眼科人才不断在此集聚。”姬尚丽认为在爱尔能安心沉淀下来,全身心地投身于眼科科研事业。
全面打通从本科到博士后全链条人才培养孵化体系的爱尔眼科,不断完善医教研平台建设,形成“多院、多所、三站、三中心、二基地、一平台”的医教研一体化创新平台体系。如今,这样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培育人才模式,已经在长沙很多企业建立起来。
“平时长沙各个医院之间交流很多,尤其是眼科的学术交流领域对大家都持开放态度,我能借助爱尔的海量临床样本数据优势,跟同行们探讨不同的学术难题。”姬尚丽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长沙开放合作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更好地实现了产业资源的配置。
离开老家山西留在长沙的姬尚丽如今满怀信心,借助爱尔眼科这个平台,她已获批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以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长沙的人才政策以及房价洼地,让企业留住人才非常有利,这让和姬尚丽一样的年轻人纷纷选择长沙作为事业发展的大舞台,姬尚丽认为当前整个长沙的生物产业链非常多元化,医药生物的发展势头一直在向上。
王辉:发挥优势,多岗位历练人才成长
“最近项目处于建设的关键期,每天我都在现场盯着进度。”见到尔康制药副总经理、国家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辉时,他刚从碳酸锂及其制剂项目工地回到办公室,手里拿着安全帽对记者说道。
作为一名在生物医药领域工作有12年的专业人才,王辉的日程基本上排的满满当当。不管是在实验室进行产品研发,还是生产基地检查成品质量,他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这让他逐步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上市公司高管。
2011年,从暨南大学化学专业硕士毕业的王辉来到长沙加入尔康制药。在他看来,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在多个城市间比较后才做出最终选择。“长沙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完备,来这里发展相比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更具有潜力。”王辉说道。
近年来,长沙依靠有利政策、人才聚集、良好基础等优势,构建了以研发为先导、以制造为核心、以流通和医疗健康为市场价值链终端的完整医药产业体系,很多医药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以此为契机积极培养人才,壮大自己的科研、技术队伍。
王辉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刚进入企业就在药品车间从事技术工作,随后便负责产品生产的技术管控,并参与淀粉胶囊的研发。“从原料到成品制剂的研发,一项一项的反复进行实验,对药物合成配方一点点进行改良。”王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有了不同技术岗位的历练,王辉的工作逐渐过渡到仿制药、创新药的研发上,他慢慢掌握了药物的合成、提纯工艺,由其参与研制的8个不同品种药物,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成功由实验室少量加工到实现规模化量产。
尔康制药在发展中对于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像王辉一样的技术性人才在企业能经过多岗位的学习,对药品整个研发、生产工艺能熟悉掌握,并将这些经验带到响应的管理岗位上去。
“单一从事药品研发实验,容易让人产生局限性,对外界市场的药品应用不敏感,经过企业内多岗位的历练,让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能够多线性的去思考问题,对原辅料、制剂、中医药的研发生产上更能贴近市场需求。”王辉笑着说道。
伴随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加,王辉个人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18年他被认定为长沙市C类高层人才(省级领军人才),享受到长沙人才政策给予的交通出行、子女就学、购房等红利,这让他更坚定的留在长沙发展事业。
“我很享受和同事们一起研发的过程。”王辉表示,尔康制药的国家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药用辅料科研平台,他想未来利用好长沙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有信心能寻找到突破点,继续在原辅料、制剂领域取得更大成果。
蔡晓华:把舵导航,老带新培育青年人才
“我想用技术造福中国的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并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医疗领域从事研发的年轻人。”面带笑容与记者交谈的三诺生物首席科学家蔡晓华,谈到目前的定位时表示:培养年轻人已成为他主要工作之一。
蔡晓华27岁便获得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随后远赴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求学,又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深造,1999年由他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医院血糖仪。面对成就,蔡晓华淡然处之,2012年他毅然选择回到中国从“零”开始。
回国后在走访调研中,蔡晓华发现中国血糖市场尤其是高端血糖市场基本被国际品牌垄断,对此他想着一定要打造出领先的血糖检测中国品牌,便带领年轻的研发团队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突破相关难点,由其研发的“金”系列血糖监测系统一上市便成功占领市场。
“这些年,三诺生物的市场从中低端走向了高端;血糖仪的测试指标由单一向多指标发展;产品用户更是从国内走向了国外。”蔡晓华表示,他们的团队一直在不间断进行研发,开发的小型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操作极其方便,能够测试一百多项生化指标,填补国内空白,为基层医疗的生化测试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诺生物刚刚取得国家三类注册证的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成功突破了三代电化学传感器的技术壁垒,让产品具有低电位、不依赖氧气、干扰物少、更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等优点,在与国际血糖监测大品牌产品比较中,多项监测指标数据处于领先水平。
其实,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的技术研发在三诺已有多年,研发团队和蔡晓华一起解决过各类棘手问题,不少年轻人正是从实验室上千次的反复验证,仪表和计算方程反复临床实验、对比中得到学习、成长。
尤其是在血糖检测系列产品研发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打造研发平台,加上打通不同领域人才进行协同交流,使得科研成果能快速实现转化,这让参与其中的专业人才收获满满,并有效提升了科研团队的执行力、凝聚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稳定不断地培养人才。”蔡晓华带领团队人员不断创新研发,为人才的梯队发展“把脉导航”。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科研工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科研人员,为企业培育创新后备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
蔡晓华投入感情、投入信任、投入耐心,让团队人员有效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如今,传帮带的效果在企业中逐渐凸显,一系列与糖尿病相关的其他POCT(即时检验)产品问世,正助力三诺生物完成血糖监测点线面的布局。
回国十多年时间,面对解决人才缺失与流失的现象,蔡晓华认为:“未来长沙在人才体系建构中要留住本地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外地湘籍人才、合理柔性引才、返聘国外退休的技术主管等,吸引各路人才在长沙安居乐业,才能不断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长沙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随着《长沙市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发布,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不少企业正谋划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壮大的核心“动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