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森林活动 阶段性收官之年怎么做
原标题:关注森林活动 阶段性收官之年怎么做
“没想到,这里不仅能森林漫步,还可以体验滑翔伞、长板速降、山地越野。”近日,走进眉山市洪雅县玉屏山全国森林体验(康养)基地,雅安游客张梦婷对森林康养有了新的认识。利用生态资源融入多种业态,是四川省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的亮点之一。
今年是四川省关注森林活动三年工作规划的收官之年,四川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实现关注森林活动地市级组织机构全覆盖的省份之一,“同时,四川省已有14个市州实现关注森林活动组织机构县级覆盖,今年将实现县级全覆盖。”省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举措
拓展活动形式和内涵,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在四川,关注森林活动,已从森林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活动形式和内涵也不断拓展。
4月10日一早,广安市广安区浓溪镇全民小学的57名小学生来到广安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上一堂湿地宣教和户外实践课。同学们手拿观察镜蹲在草丛边,凑近一株株鼠尾草,将看到的画在本子上。
广安湿地面积23.69万亩,人工湿地面积居全省各市州首位。当地将关注森林与关注湿地有机结合,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正是拓展关注森林活动的“试验田”。“我们建起了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社会组织参与湿地修复和治理工作。”广安市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还创新探索,将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产业发展相融合。”广安市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丘区的乡村产业型小微湿地示范点,依地势高低依次设计了集水质净化—湿地经济作物—丰富乡村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于一体的梯级产业型小微湿地。
“这样的环湖生态缓冲功能和小微湿地产业孵化,给周边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性样板。”四川关注森林湿地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公园周边开始发展莲藕、稻田养鱼及旅游,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同时帮助当地村民增收,“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绵阳、眉山、宜宾等地推广开来。”
新成效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带动森林城市创建
进入“关注森林网”,点击四川板块,21个市州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的情况一目了然。目前,四川省关注森林网络触角延伸至21个市(州)和183个县(区)。
在四川,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已拓展到21家省级部门和公益社团。
共青团四川省委将关注森林宣传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示范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开展绿化相关青年志愿服务活动3100余次,参与志愿者6.1万余人次。建立1万多人的五级“河小青”队伍,实现了全省河流、湖泊、水库、渠道、湿地、森林保护等志愿者队伍全覆盖。
省市县三级政协、参加政协各单位会同林草部门,提交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社情民意信息1600多条、提案600多件。其中,阿坝州政协聚焦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鼠害防治等重点工作,去年和今年相关提案就有27件。
关注森林活动,更是带动森林城市创建行动。在绵阳,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绵阳大熊猫碳汇专项基金开展募捐活动,帮助更多市民了解森林碳汇;在眉山,“我为森林城市植棵树”活动示范带动全市300余万人次义务植树超800万株……
省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社会关注度”转化为“森林覆盖度”,是关注森林活动的初衷,接下来还要探索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增加关注度的同时,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新方向
助力林草碳汇、森林粮库建设,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纳入储备林进行开发,可以采取间伐的方式,降低现有的林分密度,为发展林草碳汇提供基础。”凉山州木里县乍尼国有林场,木里重点国有林保护局局长马志清捧起云杉树下厚厚的腐殖质,谈起了林场未来的规划。
围绕以林草碳汇为代表的林草改革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活动,是今年四川省关注森林活动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大举措。
近日,雅安市宝兴县与雅安市商业银行、中华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雅安中心支公司、北京仟亿碳碳达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熊猫碳汇”系列签约仪式。三方将围绕盘活森林资源,在林业碳汇开发、交易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雅安市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当地一直在帮助森林资源丰富的林场或地区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系,以“碳汇+”的形式,将森林资源高质量转化为经济效益,“这项工作的目标是高水平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速雅安绿色转型发展。”
关注森林活动正探索成为助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的“深度融合剂”。今年,省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设置了建设“天府森林粮库”议题,由省工商联和省林草局探索开展“千乡万村建天府森林粮库”行动。
省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关注森林活动成员单位和各级关注森林活动组织机构力量,四川省正在绵阳等地筛选具备特色产业资源基础的乡或村,逐一联系匹配相关领域的企业、专家对口联系指导,统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助力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