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活”水灌良田助农增收
“慧”耕田畴间,沃野土生“金”。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让“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成为夯实粮食丰收安全的基石。
从2021年开始,位于该县宏河镇高茂泉村的内蒙古合利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项目,实现无人值守自动灌溉节水70%以上,节肥30-50%,节约人力时间成本50%以上。
清水河县耕地面积为97万亩,其中坡梁旱地面积89.6万亩,水浇地面积仅7.4万亩,既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有利地势,也没有“昨夜新雷催好雨”的得天独厚,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旱作雨养农业县。2019-2022年,该县推进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旱田变成了良田,丘陵沟壑变成了沃野千里,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探索出一条山坡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坚持做好“水文章” 因地施策建良田
缺水少雨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点,做好“水文章”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清水河县聚焦高效节约,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三水”,依据不同地形地貌和资源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设智慧化平台,用好“地下水”。2021年在高茂泉村建设智慧农田2000亩,引入农业智慧化管理模式,建成地下管网、智能水肥一体化、中控室云平台和田间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及高清视频监控的“四维一体”管理系统。建成后,可实现“四化”管理功能:一是水肥管理数字化,能够根据数据计算模型自动进行施肥灌溉操作;二是生产管理数字化,同步形成生产档案,实现标准化种植管理;三是生态监测数字化,可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化肥、农药用量及残留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四是物品投入公开化,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到流通各环节的全程可追溯,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科学引水入田,用好“地表水”。2019年在宏河镇聚宝庄村建设5000亩高标准农田,利用挡阳桥水库水资源,将库区水通过3.9公里管道高位提升147米,在库区西岸建设高位储水池,实施农田节水灌溉,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水资源,又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超采。项目建成后,将浑河西岸2000多亩撂荒地提档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将分散的2000多亩旱坡地变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项目区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有效蓄集降水,用好“天上水”。2021-2022年在城关镇、宏河镇建成软体集雨水窖补灌田7500亩,建设容积30m3、集雨面150m2的软体集雨水窖1228套,并配套提水系统167套,开展了干旱坡梁地软体集雨水窖补灌技术示范。集雨水窖具有不破坏耕地、不破坏环境、施工工艺简单等优势,每年可蓄集雨水1.5-2次,在影响作物产量相对严重的出苗期、抽穗期或灌浆期,通过节水补灌延长作物抗旱时间15-20天,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30%左右,保证了作物稳产丰收。
坚持社会化服务引领 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清水河县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始就引入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在项目组织实施、长效管护、生产服务“三大环节”全部采用公司化运营模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发挥了社会化服务的引领作用。
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县农牧和科技局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公室,同时抽调发改、水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在项目具体实施中,由国有农业公司——内蒙古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在项目长效管护上,实施区块管理,由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具体管理,便于高位储水池、配电设备等公共设施高效运行和日常维护。
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由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组织开展“耕、种、防、收、售”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引导规模化经营、循环式利用、标准化生产,项目核心区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以上。
坚持亩均效益优先原则 加快农业高效发展
坚持效益优先、生态优先,建成区全面推行密植,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精准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实现农艺、农技、农机集成和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在综合效益上实现“三个提高”: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浑河西岸高标准农用地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二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入股合作等方式,建基地、带农户,开展订单种植和科技创新,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农民在水、肥、药等方面的投入和耕种收等方面的支出平均每亩节约资金约130元;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每亩作物产出收入增加约240元。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库区水源,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下降趋势。同时,注重减肥减药、绿色发展,化肥同比减少3.45%以上,亩均减少地膜用量3.5公斤,进一步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守牢了首府南翼生态安全屏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