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3-05-22 10:33:00来源: 河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河北干部群众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5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河北干部群众的信心和斗志。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进一步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改造提升力度,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调整种植结构,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开发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除了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碱地。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省农林科学院的干部职工备受鼓舞。他们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围绕滨海盐碱地高质量开发利用开展深入调研和研讨。

  “发展特色农业,就要注重因地制宜,让盐碱地也能变废为宝。”省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铁龙介绍,近年来,他们围绕滨海盐碱地高质量开发利用,聚焦高产稳产、优质专用、耐旱节水、抗病虫、抗逆、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等优异特性,选育出小麦、大豆、高粱、水稻、棉花、油葵、蔬菜、果树等70余个耐盐碱新品系、12个新品种,研发了重盐碱地设施的改土降盐技术,为促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张铁龙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继续选育具有高经济价值、绿化生态价值的耐盐碱植物新品种,研制新型增效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功能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适宜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农业绿色投入品,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开发推广。

  在沧州中捷产业园区,当地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攻关,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旱碱麦优质品种。“良种在手,我们有了发展旱碱麦产业的基础,但要打开更大的市场,还需在深加工上下功夫。”沧州中捷产业园区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西让说。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发展旱碱麦产业提振了信心。”孙西让表示,他们将以“捷麦19”等优质旱碱麦作物为基础,深耕旱碱麦深加工产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手段培育深加工企业,打造从育种选培、规模化种植到旱碱麦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此外,进一步调整盐碱地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种植苜蓿、高粱等作物,开展多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向优质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不仅在沧州,唐山南部沿海区域也有盐碱地。

  近年来,唐山市通过盐碱地改良、耐盐碱品种培育等治理模式,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水稻种植已成为唐山盐碱地特色农业的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唐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印玲表示,唐山市将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多渠道增加盐碱地利用投入,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作用,集中力量进行盐碱地规模化开发利用。同时,持续加大对盐碱地稻米深加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从水稻育苗、插秧、收割、加工等流程加快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粮仓”“果蔬仓”

  在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望着广袤的田野,思虑深远:“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北贡献。”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晨光说。

  盐碱地如何变成丰产田?孙晨光表示,他们将加快推进盐碱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旱碱麦等优质农产品育繁推示范区,构建种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大力发展旱碱麦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将盐碱地资源劣势转化为高品质农作物产业优势,提高盐碱农业综合效益。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推进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完善排水体系,提升盐碱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有效提升盐碱地质量和地力水平。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是武器。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府党组成员徐伟介绍,近年来,曹妃甸依照盐碱地盐碱化程度,持续对滨海盐碱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施磷石膏改良土壤、水肥调控降低土壤盐分,引进推广适应不同盐碱梯度的植物新品种,让昔日白花花的盐碱滩涂变为花乡果巷。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继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徐伟表示,曹妃甸区将依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等障碍性因子,持续开展生物改良利用盐碱地技术研究,不断突破盐碱地改土降盐和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实施推广抗旱品种、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和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技术和措施,努力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有效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努力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粮仓”“果蔬仓”。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目前尚有未开发盐碱地15.6万亩。近年来,当地统筹实施淋盐压碱、降盐蓄墒、科学选种、测土配施、起垄覆膜等多项技术措施,围绕“田、土、水、路、电、技、管”综合配套,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盐碱地改良成效显著。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加快盐碱地改良成果转化,努力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的转变,不断促进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晶表示,他们将强化科技项目、创新基地和农业科技人才的统筹衔接,组建旱碱麦种植技术创新团队,加大盐碱地改良和良种培育支持力度,不断推进盐碱地治理和旱碱麦种业振兴。以此为依托,持续推广标准化种植,打造“盐碱地改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全力创建国家级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记者李巍、马朝丽、王育民、郝东伟、袁铮)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