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文明创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文明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近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湖北省天门市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实施数字文化工程,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天门人民享有了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水准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文明城市创建活力。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创建+”主场。近年来,天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10亿元,建成了博物馆、体育中心、天门剧院、陆羽纪念馆、茶经楼、城市规划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革命历史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市、镇、村三级文化场馆全部达标,图书馆、群艺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个,建设村(社区)悦读驿站13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21家、农村文体小广场384个、农家书屋621家,“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136%。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健身场地、设施和活动覆盖率达到90%。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打开“文明创建+”市场。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制定出台相关服务标准,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持续举办独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书香天门”“竟陵读书会”等全民阅读活动,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镇一节”,形成了一批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互联互通,每年送戏下乡100余场、戏曲进校园170余场、送电影下乡近万场、送图书下基层4万余册。大力开展文化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建设文体广场119个,并配套完善文体服务设施,在4个乡镇开展文旅项目帮扶行动,惠及困难户56户57人。健全特殊群体服务项目,在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配备标准化残疾人设施,在图书馆设置盲人阅览室,有效满足特殊群众的文化需求。
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强化“文明创建+”磁场。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基层网点全覆盖。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不断完善,新增数字图书资源2TB,上传省数字文化馆资源30G、资讯动态信息167条,数字化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2022年,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开展服务,市群艺馆开展线上舞蹈、钢琴、古筝、声乐、合唱、美术、书法、普通话培训和非遗、美术书法摄影展览活动,全年服务3万人次以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每日一学”教学课程视频144个,线上服务5万人次;利用官方抖音平台上传省级及以上获奖精典文艺作品27部,线上服务2万人次。市花鼓戏剧院线上花鼓戏服务23场,服务观众18万人次。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升“文明创建+”气场。出台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社会文艺团队参与各类公益性服务,全市现有广场舞团队1120支、民间文艺团队143家,5支民间剧团被评为“湖北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每年大小演出近万场。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协会作用,组建30支市、乡两级专业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总人数近1500余人,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志愿服务时长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鼓励在外成功人士积极投身家乡文化建设,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先生捐资1000万元建设天门市图书馆,企业家宋开荣先生捐建多宝镇悦读驿站,企业家王必昌先生在张港镇龚王村投资建设的乡村图书馆,被人民日报誉为“最美乡村图书馆”。
下一步,天门市公共文化服务战线将继续坚持高品位的文化追求,高效率的均衡发展,高水平的改革创新,高能级的数字转型,全力推进天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创文明创建新局面。(程文倩 杨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