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发布
2023年中关村论坛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亮相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全景式、多角度展现京津冀三省市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展览期间,三省市协同办举行发布会,公布了新一轮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
近年来,依托中关村论坛(科博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已举办3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2023中关村论坛期间,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办联合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系列活动。
据了解,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的主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展区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个圈层为框架,通过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动态演示等方式,展示10大板块内容,具体包括:综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唱好京津“双城记”,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构建京津冀“2+4+N”产业合作格局,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展望等。
此次天津参展内容涉及7个板块,细分为10项成效,包括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扎实推进,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发展成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发展成效,构建京津冀“2+4+N”产业合作格局(天开高教科创园、大意风区、华明东丽湖片区等载体平台建设成效),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发展成效,交通、生态、公共服务一体化,天津市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通武廊”地区交流合作,环京周边其他地区合作持续深化等,并组织展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和天津大学“神工”脑机微信操作系统等实物模型。
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新一轮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据介绍,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办在2017年三地印发实施的加强京津冀合作平台建设有关意见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各平台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形成了《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2023版)。
新一轮重点平台巩固提升了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聚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加快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形成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优化完善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疆综合保税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为核心载体的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布局;持续增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平台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链合作水平;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依托张家口高新技术开发区、承德双滦经开区等平台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对纳入到《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2023版)的专业化产业合作平台,包括现代制造业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业平台、农业平台,有关各方积极导入要素资源,将合力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链延伸布局,为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更有力支撑。
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办将发挥协同平台作用,加强对重点平台跟踪服务,组织开展宣传推介、资源对接等服务活动。“多年来,天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组织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取得明显成绩。以此次新一轮重点平台发布为契机,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京冀衔接配合,高标准建设重点承接平台,推进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天津将着重提升重点平台承载能力,加强政策双向对接,充分发挥“先进制造”和“研发”优势,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推动京津冀产业成龙配套,链群发展,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创新转化格局,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三省(市)对接交流机制,推动各个层级密切工作交流和日常联系,“跑起来”“动起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展览期间,还举行了系列签约活动。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天津市武清区政府、河北省廊坊市政府共同签署“通武廊”试点示范合作协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签署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广播电视局)、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共同签署京津冀深化大视听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记者 陈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