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清流两岸锦绣 探索“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山西实践
漫步长治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五彩花田、柳林湿地,二十四桥、十里风荷,鹭鸟翩飞、芦花摇曳,栈道蜿蜒、水光潋滟,移步易景,意趣盎然;
行至临汾市襄汾县双龙湖湿地公园,只见园内湖水碧波荡漾,天空蔚蓝无暇,与周边农田、村庄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泛舟太原汾河景区南中环桥与祥云桥河段,水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垂柳依依、鱼翔浅底,一河碧水倒映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步伐,更是良好生态带来的幸福和欢乐。
6月8日下午,“一泓清水入黄河”誓师大会及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开工仪式在山西临汾召开。这是山西发出的响亮声音,也是三晋儿女的坚决行动。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的母亲河。为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战略部署。
水有灵气,人有活力。“母亲河”浸润心底的美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山西也像保护母亲一样保护着这条河。
俯瞰临汾汾河公园如画风景。人民网 卢鹏宇摄
水质提升 全力建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
风轻云淡,碧空如洗。从太原市区出发,一路南行,来到太原市汾东污水处理厂,在这里,污水经过净水工艺后变得透亮清澈。
“过去,一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经过处理后仍未达标的污水,会直接或间接排入汾河,成为汾河太原段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太原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太原市建设了全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汾东污水处理厂,其日总处理能力达35万吨,可将太原南环过境高速以南、汾河以东太原市界内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在出水口,只见一股清水喷涌而出,无色无味,出水标准均优于国家及山西省地方标准。清澈的水流穿过蓝色瓷砖砌成的水渠,汩汩排入潇河,最后汇入汾河。
目前,太原市建成区运行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有7座,设计处理能力147万吨/日,污水处理量约109万吨/日,生活污水已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力争达到不让一滴污水汇入汾河。
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依汾河而建的临汾经济开发区甘亭污水处理厂承担着园区内所有企业的污水处理任务。临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住房和城市建设部部长胡润生介绍,甘亭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标准很高,出水水质完全能够达标排放。
襄汾县境内的汾河沿岸生态景色。李现俊摄
据了解,甘亭污水处理厂项目是临汾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约2.36亿元,建成后每天可处理1万吨污水。“项目开工后,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厂房建设,4月底完成了管道铺设,5月底土建施工全部离场,现已进入调试阶段。”项目负责人郭瑞雪介绍,甘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原来,许多企业在投资建设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方面的审批,而甘亭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后,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污水排放方面的顾虑。
汾河岸畔,甘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者们正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这一项目。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为57.1%,同比提升9.5个百分点,2021年全部提升至Ⅳ类水质以上,汾河水质改善取得了新的进步。
山西把工程治理作为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关键之举,谋划了十大工程280余项子工程,目前,已先期开工118个项目。
山西省委书记蓝佛安郑重表态,要全力推进汾河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确保到2025年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真正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水清岸美 从河长制走向“河长治”
沿着沁河岸,顺着沁河水流,从南往北,郭志丽一路查看河道,一路拾捡漂浮物和垃圾,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
“农药瓶、化肥袋、秸秆等等我都要清理干净,这个过程是费力的,不能让水变浑。”只要天气条件允许,郭志丽每天都会早起1个小时巡河。每天巡河,每天总结,每天都有喜人的变化。自2018年兼任巡河员以来,她已经清洁河道1600米,清除垃圾3000余吨。
“巡河工作不只是拍照做记录这么简单,除了定期对河道进行巡查,还要做好对汛期沿河钓鱼人、种地百姓,以及私挖乱采乱建者的政策宣传。”谈及这份工作,郭志丽满眼都是自豪。
守一方水土,护一河清流。在山西,像郭志丽这样的河湖长有16528人,满怀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他们尽全力照顾着“母亲河”,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
远望太原市汾河上的晋阳桥。刘钢摄
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建立,山西省各级河湖长队伍不断壮大,从“总指挥”到“最前哨”,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一级抓一级,层层促攻坚,治理资源不断聚集、治理手段更加多元、治理效能日益提升。
发源于太岳山脉孟山头南麓的昌源河,由晋中祁县汇入汾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当地聚焦数字化,全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AI防洪模型与水资源管理模块开发,加快智慧河长平台迭代升级,逐步提升昌源河流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了河流“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
围绕“加强水资源管控”,吕梁市重点实施河流生态流量管理,落实磁窑河、文峪河、三川河等重点流域内水质与水量联动考核机制,保障河流生态流量。
努力取得了成效。
初夏傍晚,平展展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纵横的阡陌,弯弯的小河。河道内,草青青、水粼粼,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残阳,闪闪发光。水边,垂钓的老者正专注地盯着水面。倏忽间,几只水鸟从草丛中飞出,惊起蛙声一片……这幅美丽的画面,正是如今文峪河文水段的真实写照。
“山西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902条。”山西省水利厅河湖处处长赵立东介绍,目前,条条河流有人看,有人管。
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16528人、河湖长助理1058人、河湖警长2689名、巡河湖员11036人。各级河湖长及巡河湖员积极巡河管河护河,推动解决一大批河湖“四乱”等重难点问题。
河湖长制带来河湖长治,2022年山西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6.0%,同比提升13.7个百分点。
“久久为功、真抓实干,继续完善河湖长制,为建成幸福河湖打下坚实基础,绘就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山西省水利厅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渠性英说。
水景融合 波光潋滟绘就“水美图”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这是明代诗人张颐描绘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诗句。
如今这一胜景以崭新的面貌再现龙城太原:夜幕降临,24座跨汾大桥霓虹闪烁,古香古色的画舫金碧辉煌。遍布景区的7万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的光带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汾河晚渡”的美景是汾河生态修复的缩影。
曾经,汾河因过度开发、植被破坏、采砂排污等原因,一度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那时,汾河干支流上1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有8个常年为劣Ⅴ类水质。
保卫母亲河长久安澜,需要寻求一条永续发展之路。山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绿”“减排”“乘效”“除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
处于汾河下游的运城市,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汾河自新绛县龙兴镇南梁村入境,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境内河长145.2公里,浩浩汤汤,蜿蜒奔流。
汾河万荣段水质问题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当地强化生态湿地修复建设,栽植护岸林300亩、水源涵养林500亩,帮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汾河、黄河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在万荣县境内,汾河由此汇入黄河。闫鑫摄
“我们修建了2000亩的人工生态湿地,通过100多种湿地水生植物的净化,出水水质就可以达到Ⅳ类标准,从水源地确保水质清澈。”万荣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解胜刚介绍,投资7200万元的汾河入黄口生态景观及修复保护工程于2022年9月完工。
站在望河台上俯瞰,又见汾河如玉,黄河如带,由此交汇,一路南去。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也设立在此,10组在线监测设备不间断地对汾河水质11项指标进行监测。
新绛县古称“绛州”,汾河在这里穿城而过,薄雾缭绕的黄昏,高空视角下的新绛县汾河生态公园,汾水微微荡漾、两岸色彩斑斓、鸟儿自在飞翔,静谧又安详。随着当地加强对境内汾河段的保护,汾河的四季变换已然成为绛州大地流动的美景。
生态为底,绘就最美画卷。位于山西太原的汾河四期景区,风光旖旎,林草丰美,移步换景。
现如今,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已全面完成,两岸栽植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草坪、地被、花卉、水生植物600万平方米。
水质好不好,鸟儿说了算。随着汾河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紫鹭、斑嘴鸭、花凫、翠鸟等165种鸟类到这里栖息觅食,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已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吸引了大批鸟类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汾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已从沉睡中苏醒,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溪水长流、湖光山色的“宜居长廊”,河湖相映、道路通畅的“交通长廊”,一川清流、两岸锦绣的“富民长廊”,正踏歌而来。
一方山水养一方之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三晋大地正在用妙笔勾勒美丽画卷,表里山河已然绿起来、美起来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