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中国观鸟会志愿者付建平:与北京雨燕有个约定

发布时间:2023-07-28 10:42: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每一次观鸟都是在向大自然学习,让人懂得尊重和敬畏自然”

  一只深灰色的北京雨燕从高处意外坠落,狭长的翅膀在水面上快速扑扇。岸边,两位观鸟者迅速展开救援,趴卧堤岸、徒手打捞、吸水擦拭、晾晒翅膀……两个多小时后,在围观人群的欢呼声中,雨燕振翅重回蓝天。

  这是6月30日清晨发生在北京北海公园的一幕,其中一位参加救援的观鸟者,是中国观鸟会志愿者付建平。

  67岁的付建平退休前是一家杂志的编辑。1997年5月,为了给杂志约稿,她参加了一次去北京密云黑龙潭观鸟的活动。借助老式的双筒望远镜,她看到崖壁上的苍鹭昂首而立,颀长的白色脖颈上点缀着两串黑色的斑点,头部的辫状羽在微风中飘动。被眼前景象深深吸引的付建平,从此加入了观鸟、护鸟的行列。2005年起,她担任北京观鸟会(中国观鸟会的前身)会长,一当就是10年。

  双筒望远镜、鸟类图鉴、笔记本、笔……带着这些装备,付建平的观鸟足迹遍及北京、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10多个省份。她还曾远赴其他国家观鸟。不外出的日子,付建平就在自家小区里观鸟。“每一次观鸟都是在向大自然学习,让人懂得尊重和敬畏自然。”她说。

  “要想保护好一种鸟,首先要了解它的习性。”付建平说,鸟类环志是世界上公认的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生活习性的重要手段。鸟儿脚上的金属环有唯一的编号,当被回收时,发现者可据此查阅鸟儿的相关信息,并将信息报告给环志机构。迁徙鸟类环志的回收率很低,需要大量的环志个体,这项工作在许多国家都是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完成。

  2002年,付建平偶然得知有机会去河北北戴河鸟类环志站参与环志。“环志可以近距离接触鸟类,一定很有意思!”付建平满怀期待。

  一上手,付建平才发现这是一个“苦差事”。给鸟环志,先要布网把鸟抓住。天还没亮,付建平和同伴们就要到达现场,把撞入网中的鸟儿一一摘下、环志、测量、放飞。为了防止鸟儿挂网时间太久,每隔两个小时,志愿者们就要在3万多平方米的网场内巡查一遍。直到夜幕降临,过了鸟儿撞网的“晚高峰”时段,志愿者们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环志是一项要求极高的技术活儿。付建平还记得第一次把鸟儿持握在手中的感觉,“抓紧了怕它受伤,抓松了它可能溜走,遇上爪子尖利、嘴咬合力强的鸟儿,一不留神,手指就会被抓咬出血口子。”

  付建平倾注了最深感情的鸟儿,莫过于北京雨燕。春末匆匆而来,夏末翩翩而去,长期以来,围绕北京雨燕有许多待解之谜。2007年,北京观鸟会在颐和园廓如亭启动北京雨燕环志项目。

  北京雨燕一生几乎不落地,很难像其他鸟类一样在迁徙途中被捕获,环志难以回收。令付建平兴奋的是,随着一款净重仅0.65克的光敏定位仪的应用,北京雨燕的研究获得巨大突破。

  2014年5月24日凌晨两点半,廓如亭布下“天罗地网”。4点半之后,“睡眼惺忪”的北京雨燕开始出巢挂网。一片漆黑中,仅靠头灯照明,30余名经过培训的中国观鸟会环志志愿者与鸟类及环志专家赵欣如研究团队一起,捕捉、环志、佩戴定位器、采集数据……在确保北京雨燕安全的前提下,中外专家与志愿者们配合默契,为31只北京雨燕戴上了光敏定位仪。

  时隔12个月,2015年5月24日凌晨,付建平和志愿者们在廓如亭翘首期盼。回收数据显示,2014年7月下旬,北京雨燕开始迁徙,飞过天山山脉,越过红海,10月末到达非洲南部越冬。第二年2月,它们离开非洲,4月下旬回到北京,迁徙路途往返约3万公里,途经37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读出来的那一刻,大家特别兴奋,感觉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回忆起8年前的情景,付建平语气中仍难掩自豪。此后,针对北京雨燕迁徙行为的追踪研究又历时多年,最终首次精确揭示了北京雨燕迁徙生态学规律,成果在国际期刊上正式发表。

  “每年5月到颐和园廓如亭去环志,是我们与雨燕的约定。”付建平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能揭示更多北京雨燕的秘密,为保护这一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