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红色资源连点成线 红色旅游创新出彩
眼下,兴安盟各个红色景点景区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一批批游客在这里重温红色记忆,汲取团结奋斗正能量。
正值暑假,位于乌兰浩特市的五一会址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引起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
“内蒙古自治区在这里成立时,乌兰浩特市还叫王爷庙街。别看那时这里只有一条街,但也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居民文化生活的一个聚集地。”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时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大厅内,一段76年前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时长8分多钟的黑白纪录片里,来自内蒙古各个盟市的农牧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会人员赶着马车、骑着骆驼,准备好帐篷和干粮,行程几百公里来到这里参加“五一大会”。
“我非常喜欢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参加这样的研学活动。”乌兰浩特市合展小学学生李炫苇激动地说,此次红色研学活动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让大家牢记了历史。
作为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实践地,兴安盟红色文化辉煌灿烂,红色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兴安盟发挥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红色旅游七个一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红色旅游载体,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红色旅游发展主线,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兴安盟拥有红色遗址遗迹75处,这些红色遗址既是红色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兴安盟持续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修缮,还原文物本身的内涵和特色,创新展示利用形式。目前,已形成了以“一馆三址”为中心的红色景区矩阵。其中,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成功创建3A级景区。
兴安盟还采取“地图+党史”形式,制作发布“兴安盟红色打卡地图”,在域内10个点位、13处红色遗存嵌入红色资源图片、内容等信息,通过不同类型的图标标识,便于广大群众“打卡”,瞻仰革命故地,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兴安盟设计开发一批兼具文化厚度、艺术高度和情感温度的红色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开发出7大类60余种红色文创产品,让更多红色文化基因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出生动独特的面貌。
这几天,在位于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的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情景剧《半扇门板》也正在精彩上映。来自兴安盟的各民族中小学生代表在纪念馆内接受革命的洗礼,感受英雄前辈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兴安盟以红色演艺为重要着力点,通过文旅融合的典范——旅游演艺的形式,打造红色情景剧《半扇门板》《乌兰河畔的红树林》,让革命历史“活”起来,让大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教育,让红色旅游内涵更丰富。
“兴安盟正在推出‘兴安精品红色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研学体系,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生态建设、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水平。”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乌兰格日乐说,依托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红色剧目等红色资源,兴安盟还不断开展体验教学、主题党日等活动,真正让红色旅游成为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思想道德升华的过程。
如今,随着红色旅游的创新和发展,兴安盟的红色品牌更加熠熠生辉。近3年来,兴安盟接待红色旅游游客65万余人次,红色资源连点成线,成为游客感悟精神力量的生动课堂。(记者 高敏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