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北京朝阳累计引进培育72个“两区”突破性项目

发布时间:2023-09-06 09:46:00来源: 人民网-北京频道

  9月5日,2023服贸会朝阳“两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两区”建设三年以来,朝阳区推动关键领域高水平开放,累计引进培育了72个在全国、全市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创新突破性项目,并开展创新金融政策先行先试。

  朝阳累计完成“两区”入库项目1861个

  围绕金融创新、数字经济、人才服务、政务服务、中医药服务贸易等特色领域,朝阳形成了57个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其中,“数字增信文旅产融模式”“跨境数据托管服务平台”“中医药服务贸易新场景”等9个案例获得全国复制推广,“预付费资金监管模式”“以’知产’引’资产’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3个案例获得北京市复制推广。

  在招商引资增量提质方面,朝阳区自“两区”建设以来,累计引进培育了72个在全国、全市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创新突破性项目。目前“两区”已累计完成入库项目1861个,预计投入资金共3548.83亿元。已落地项目1172个,预计投入资金2575.95亿元。今年1-6月,“两区”新增项目753个,全市第一;新增预计投入资金988亿元,全市第二;新增预计投入外资63.6亿美元,全市第一。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总数增至151家,约占全市70%。

  下一步,朝阳区将强化制度机制创新,适时出台朝阳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2.0方案;强化“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模式,加快推动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朝阳组团和中关村朝阳园等重点园区发展提质增效;紧抓招商引资安商稳商,提升各部门工作合力,加强重大项目储备,着力引进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项目落地。

  一系列金融政策先行先试

  北京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挂牌以来,朝阳区不断争取金融突破性政策、项目落地、制度创新及成果转化,放大外向型经济优势,加速完善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建设。

  目前,朝阳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近400家,聚集了全市100%的汽车金融公司、100%的外资再保险公司、80%的外资法人银行、80%的外资及合资保险公司、70%的国际证券交易所代表处。

  朝阳区立足“首都国际金融机构主聚集区”“国际保险+再保险中心”“国际创投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构筑国际资本交互枢纽。全市首家“一带一路”外资银行、全市首支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全国首家另类投资保险资管公司等,纷纷落户朝阳。

  朝阳区持续丰富金融要素,提升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全市首家自贸试验区专营证券、保险机构及16家自贸专营银行机构在朝阳区设立。朝阳区聚集了全市30%的自贸专营银行和证券机构、75%的自贸专营保险机构,总体数量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完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分层分类提供公共服务、债权股权融资服务、上市服务等,区内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43家。积极推动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建设,在“京彩奋斗者 数字嘉年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及拓展商户数量全市第一。

  上半年朝阳区新设科技企业4583家

  朝阳区的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目前,朝阳区总共拥有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16家,占全市总数的22%,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7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分别占全市的11.04%和10.37%。独角兽企业52家;上半年全区新设科技企业4583家(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和工业),新迁入科技企业1823家,分别占全区总数比重29%和45.4%。

  中关村朝阳园作为全市20个“两区”重点园区之一,在互联网3.0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领域已领跑全市。今年以来,朝阳园研究发布《中关村朝阳园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全面落实“三个一批、四个一套”建设任务,构筑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工作合力。

  在互联网3.0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领域,朝阳区的影响力明显提升。目前,朝阳园初步形成了领军企业牵引、特色产业园区、共性技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标杆应用场景、产业投资基金等共同组成的互联网3.0产业生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科研楼正式启用,加快筹建北京工业软件协同创新中心。

  在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朝阳区推动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登记中心率先在全市揭牌,打造工业数据和算力交易专区,首批20余家算力、模型、数据类企业入驻平台。截至2023年6月,北数所共引入交易主体430家。上半年,全区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1194亿元,同比增长13.9%,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1.5%;占全区GDP的比重14.3%,上拉全区GDP增长1.3个百分点,拉动力居全区各行业首位,已成为朝阳区支撑GDP第二大行业。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