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石门镇:撂荒地成了“丰收田”
“以前这边的田地大面积撂荒,实在令人惋惜。如今,金黄色的稻子覆盖了整片田地,几台收割机已经同步启动收割,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江津区石门镇永安村党委书记吴连维对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这些坡地因为耕作条件差而一度撂荒,谁会想到通过治理,撂荒地变成了“丰收田”。
去年初,石门镇纪委运用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专门将闲置撂荒地治理及利用纳入日常监督,坚决守牢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为此,石门镇纪委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详细了解摸底撂荒地存量、农村劳动力结构、村集体收入等关键信息,为后面的项目化监督提供一手资料。
通过前期的摸排发现,石门镇共有6个村居,其中5个地处山地浅丘陵地带,海拔落差大,土地贫瘠,地块琐碎,机械化耕作难度大、成本高,村民大多数外出务工,以至于大部分撂荒。
撂荒地能否复耕复种,其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在于政策实施。镇纪委聚焦复耕复种、土地流转等关键环节,下沉一线,通过召开院坝会、民情意见会、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等方式,摸清实情,找准方法,精准监督,靶向监督,督促镇农业服务中心及时与各村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撂荒地专项整治落到实处。
在镇纪委的监督下,全镇第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石门镇永安村实施。仅仅过去两个月,整个项目区先后实施了980余亩土地平整工程,以及配套旱改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同时修建了惠民便道、休闲凉亭等设施,一块块闲置撂荒的土地变回了良田沃土,这里看到的都是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看着一块块小田改成了大田,我心中无比高兴,但是我家欠缺劳动力,也没办法耕种。”永安村8组村民杨鸿斌很无奈。
在永安村,像杨鸿斌一样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不在少数。如何保障良田沃土不再撂荒是摆在镇纪委面前的头等大事。为此,镇纪委与镇农业服务中心,以及村两委干部反复研究探讨,最终打出了系列组合拳,一方面发动老百姓种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做到应种尽种,对于没有生产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不足的农户,发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进行代耕代种;以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成立合作社,形成“村集体+土地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户”的耕种方式,引进种粮大户和程社会化服务公司,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村集体实行托底耕种,适当采取激励政策措施,确保不留一片荒地。这样一系列的举措,很快获得村民的一致支持。
“镇纪委张琳书记都说清楚了,现在不想种的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没有劳动力也可以委托给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我十分赞成。”在随后的土地流转院坝会上,村民杨鸿斌第一个签订了流转协议。
至此,永安村土地合作社与300余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以前闲置的几百亩耕地,瞬间涌入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翻地、播种、施肥……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
此外,土地合作社不仅统一耕作、统一管理土地,定期培训周边村民,吸纳村民就近务工,还负责市场开拓、农产品回收、加工、包装、统一销售等,让村民吃上“定心丸”。
如今,永安村还通过村集体入股市场化运行形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7万元以上,群众就近务工每年增收2.4万元。(饶辉、程雅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