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科教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发布时间:2023-09-06 15:49:00来源: 陕西日报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跨越山海,一路追风赶月,连接亚欧大陆,交流东西文明。驼铃阵阵、浪帆涌动,伴随着技术和思想的传播,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世界几大文明圈商贸人文的纽带,如今再次焕发出强大活力。

  丝路考古 人文相通

  8月30日,由西北大学主办的2023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尼泊尔、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英国、意大利、塞尔维亚及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丝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热点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丝路考古是辛苦的,也是忙碌的。7月,陆续从中亚返回西安的西北大学考古队员稍作休整,又要出发了。完善费尔干纳盆地中、乌、塔、吉四国联合考古工作机制,推进撒马尔罕考古基地建设、联合实验室建设和中乌联合开展大遗址保护项目,是队员们再次奔赴中亚的主要任务。

  “3月至7月,是我们丝路考古最繁忙的阶段。这段时间需要对调查和发掘的资料进行整理,规划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博士唐云鹏说。

  3月至5月,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带队,与张建林、邵会秋、张卫星等教授一起,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天恩等10余人,同乌兹别克斯坦学者组成联合考察队,对乌境内20余处与丝绸之路历史、人文相关的大遗址进行了考察,同时,在土库曼斯坦开展考古调查工作。

  “我们对遗址的保护展示现状等进行图像、文字和数字化记录,为今后择地开展跨国联合保护展示工程收集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论证材料。”王建新说。

  6月,王建新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伊朗考察与古代丝绸之路交通线路相关的文化遗产,为伊朗相关学术机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学术支撑。

  与此同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率地质学系、城市与环境学院等多学科师生,在乌兹别克斯坦调查了苏尔汉河州青铜时代至中古时期的古代遗址,并同乌方相关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

  在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墓地遗址,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教授梁云和副教授赵东月率队进行了近三个月的考古挖掘。

  “我们清理了拉巴特墓地遗址剩余墓葬49座,并对此前的发掘资料进行了整理,进一步掌握了墓地的布局结构。”梁云说,拉巴特墓地遗址考古发掘是中乌联合考古的重点,此次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取得了较为圆满的结果。

  语言为“媒” 沟通无碍

  “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三大洲几十个国家,覆盖人口数十亿,文化丰富多彩,语言复杂多样。“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入,对掌握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十年来,我省与丝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硕果累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安外国语大学抓住机遇,着力打造非通用语教育新高地,学校亚非学院在已有阿拉伯语、朝鲜语、印地语和泰语等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增设土耳其语、波斯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和斯瓦希里语等语种专业,基本覆盖了亚洲和非洲“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节点国家和地区,成为西北地区语种最全、在校生人数最多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

  “驰骋于亚欧大陆的班列,航行于深海远洋的巨轮,无论是商业合作还是文化交流,语言沟通都是最基础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福德说,学院已与10余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年有百余名同学赴沿线国家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同时,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外语基本技能培养向国别和区域研究转型。2021年,学校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22年成立区域国别学院;2022年,亚非学院申报的目录外自设二级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获教育部备案批准,今年该学科首次实现硕士、博士招生。

  今年,亚非学院组织编写的《新西域》结集成册。该书汇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最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热点话题。与此同时,亚非学院先后成立喜马拉雅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阿拉伯研究中心等9个地区和国家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亚非文化研究》。

  十年来,共有2400余名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毕业生从亚非学院走向工作岗位,其中50%选择常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生活、创业,以语言为纽带,搭建起各行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校企联合 共育人才

  7月5日,西安石油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2023届中吉、中塔校企合作项目来华留学本科生毕业典礼。16名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和5名塔吉克斯坦留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今年该校第二批中塔校企合作项目来华留学本科生毕业,首批中吉校企合作项目来华留学本科生毕业。

  “我们在这里相聚,是因为我们怀揣着共同的目标和梦想。作为中吉校企合作项目的毕业生,我们有责任参与到吉中两国经济建设中去,做好吉中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和平回忆起几年大学时光,感慨地说。

  中吉、中塔校企合作项目,是西安石油大学发挥学科优势,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重要人才培养项目。项目采取“校企合作、定向委培”的模式,由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下属中塔天然气管道公司、中吉天然气管道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和用人需求,选拔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优秀高中毕业生到中国高校进行为期5年的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后,将从事管道施工、运行和管理工作。

  项目实施几年来,已培养了74人,其中首批9名塔吉克斯坦留学生已于2022年毕业并返回公司工作。2022年6月,西安石油大学与中塔天然气管道公司签订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协议,首批14名中塔项目硕士研究生已入校学习。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穆罕默德是首批中塔项目的本科生,今年他作为首批研究生再次来到西安石油大学,学习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

  “在中国学习生活期间,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见识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他们为我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穆罕默德说。

  该项目培养了一批当地急需的“一带一路”建设人才,为中塔、中吉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2021年,中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选送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案例,得到国际劳工组织和人社部的肯定。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