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焊花飞溅处 匠心育人才

发布时间:2023-09-11 15:45: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培养更多高素质焊接技能人才,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贡献力量。”这是王文山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事职业教育近20年,这句话早就印刻在他骨子里。

  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23——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上,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王文山教授获评“最美教师”。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国际焊接技师、全国劳动模范……现在的王文山已经有了很多头衔,但他还是那个天天扑在实训基地,穿着一身朴素的蓝色工衣、在每个工位弯下腰来悉心指导学生的老师。

  王文山与职业教育的结缘,还得追溯到2004年,当时他还是一家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一次大型进口煤电设备发生故障后,王文山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焊接技术成功完成修复,打破了外国专家的质疑,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那次经历对王文山触动特别大,他说:“我意识到,要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被以高技能人才引进到包头职业学院以来,王文山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严格”,是学生们对他最多的评价。“焊接是个危险的工种,一丁点儿不规范的操作都容易引起烫伤烧伤,出于对孩子们的安全负责,一定要严之又严。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失之毫厘则差以千里。”王文山坚定地说。

  在焊接实训基地,安全是头等大事。每次上课前,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严格按照规程穿好防护服,一颗纽扣都不能落下。一遍穿不好就两遍、三遍,等到所有人都穿好了,才可以开始上课。王文山的“严”还体现在“较真儿”上。一次,他带领学生备赛全国焊接机器人大赛时,机器人焊枪导电嘴损耗了,学生便顺手拿来一个不同长度的导电嘴代替,调整出来的焊丝干伸长度差了2mm,学生觉得这么小的误差没事儿。王文山却严厉地说:“电弧的长度变化对焊缝成形影响很大,而你调整的2mm极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焊缝质量,必须重新更换合适的导电嘴!”最终,这位学生获得了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王文山经常教导学生,高超的焊接技能,就是要经过艰苦的“千锤百炼”,是长期刻苦训练得到的肌肉和骨骼记忆的结果。

  聂新宇是王文山带过的2016届毕业生,现在是内蒙古一机集团工艺研究所的一名电焊工,工作以来他已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全国焊接机器人操作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但是曾经,他也因为焊接太苦太累太枯燥想过要放弃。经过王老师耐心开导,他才又回到自己的专业,并在他毕业前夕参加的包头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第一名,为现在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王老师让我们积累了如此深厚的工作技能,让一个个农村娃在城市站稳脚跟。没有王老师的悉心教诲,就没有现在自信奋发的我们。”聂新宇说。

  王文山深知德技并修对职校生培养的重要性,他经常带领学生用废弃材料焊接一些类似飞机、大炮、坦克、战舰等工艺美术品,学生很感兴趣,同时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他说,技术融入艺术,美育滋养匠心,这样的教育才能入脑入心。在教学中,他将专业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培养和思政教育巧妙融合,建立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并在2021年入选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他在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发焊接实训项目36项,独创了“五步教学法”与“五度操作法”,大大提升了实训效果和教学质量。职校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薄弱,每次参加大赛在理论上是短板,王文山很着急。他翻阅大量焊接教材和标准,整理归纳6000多道试题,自费建立数字化焊接题库,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升理论水平。在国赛前的模拟考试中,学生的理论平均成绩从64分提升到了95分。

  近5年来,王文山带过的在校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8项,其中一等奖9项。他还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技术难题攻关等对外技术服务,先后带出了自治区劳动模范、北疆工匠、国际焊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300余名,被企业誉为“复制劳模和工匠的人”。同行里都流传一句话:“焊接‘王家军’,没有一个孬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文山还特别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不吝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从2017年起,他就带领团队成员、“80后”教师宋博宇参加各种比赛、参与科研项目等,目前,宋博宇已成长为自治区教学能手、包头市劳动模范,在智能焊接领域小有成就。“等我退休了,我的徒弟们在这儿,我就放心了。”王文山欣慰地说。

  曾经,也有企业开出高薪想挖走王文山,但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他说:“我喜欢教育,希望能在教育岗位上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焊接高技能人才!我要继续用蓝色火焰点亮学生成长成才的理想之火!”(记者 刘志贤)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