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扎根“村小”17载,她在孩子心田播下“美”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3-09-13 10:38:00来源: 人民网-湖南频道

 

  在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有一所“隐居山林的彩色学校”——光明小学。

  学校背靠青山,绿树掩映。步入校门,犹如翻开了彩色绘本里的“童话世界”:操场台阶被学生刷成了五彩琴键阶梯;墙壁上、楼梯间、花坛四周,蔚蓝星空、蝴蝶、斑马等绘画作品随处可见,色彩明亮,斑斓多姿。

  这是一所乡村小学,目前有6个班250多名学生,15位教师。17年前,“80后”青年教师杨伊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这里。那时的光明小学只有一排灰色的土砖房,孤零零地“趴”在这片山窝里。

  扎根“村小”十多年,美育教师杨伊在孩子心田播下“美”的种子。2019年,她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21年,被表彰为“长沙市优秀共产党员”。她说:“老师与学生是互助共生的关系,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

  “用天地大美培育乡村少年”

  光明小学背靠白螺山。午间,学生的欢笑声与校园广播播放的古诗词朗诵声,在山林中回响。

  2006年,当时24岁的杨伊辞去在城市干了2年的设计师工作,在当地教育局的统一招考中脱颖而出,与这所乡村小学结缘。

  “刚开始,走到山里会迷路,宿舍不仅漏雨,偶尔还有蛇爬进来,常被吓得一个激灵。”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杨伊,对开启执教生涯的那段时光,记忆犹新。“我妈妈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或许自小受到耳濡目染,我对教师这份职业一直心向往之,便坚持了下来。”

  杨伊考取的是美术老师,但农村教师常常要身兼数科。进校后,她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2011年前后,光明小学提出要打造“一校一品”特色美术教育,设计师出身的杨伊开始主教美术课。

  “提到农村学校,很多人会觉得条件差,比不上城里的学校。但其实农村也有丰富的美育教学资源。”在杨伊看来,大自然中每一片树叶、每一个日出日落都是学生生活、学习的背景色,是庞大而精微的,神奇且充盈。

  如何让孩子们看到身边的美?她把美术课从“三尺讲台”搬到户外。学校里的每一处角落和校外的山林田野,都是她带着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场所。“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四季更替、万物生长,就能激发出艺术创作的灵感。”

  一块块细长的木板成为孩子们的“画布”,废弃的木料由此实现了“艺术新生”;原本躺在山野的枯树枝,经过打磨再涂上木蜡油,学校画室的房顶上,便多了一个艺术感十足的吊灯支架;学生创作的得意之作会被装裱起来,写上姓名和创作时间,挂到墙上,打上射灯,像极了在美术馆里展出的样子。

  “艺术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只是其中一个。但无论哪种形式,要培育孩子的创作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力。”杨伊认为,教师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发现者、传递者,她希望能用“天地大美培育乡村少年”,在孩子心间播下“美”的种子。

  “美术课上没有作业,只有作品”

  今年3月,繁花盛开的时节,杨伊带孩子们来到一片樱花林写生,并把学生的画作挂到树上,办了一场特别的画展。

  “樱花把天空都染成了粉色,里面又透出一抹绿色来,感觉特别美!”六年级学生杨瑾萱这样描述那次户外美术课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

  亲近自然,丰盈内心。走进历史,感悟文化。杨伊把美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定期带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绘画创作。

  一次,一个学生在博物馆里对她讲,老师,我觉得来到博物馆看实物与看照片感觉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杨伊问。“在这我能更明显地看到这些文物上的使用痕迹,笔下画出来的也就有不同。”听到学生的回答,杨伊心里为之一动。那一刻,学生的感受与她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共鸣。

  她带过一个因疾病导致身高矮小的学生。“刚进校时,他眼神里透着怯懦和自卑,很少主动和同学讲话,画的画也总是特别小。”杨伊为此特意给这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长宽都是1米的大画纸,放到他面前,让他大胆下笔。

  “我发现,他放下心里的包袱,全神贯注去画画的时候,画出来的作品色彩感很好,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在杨伊的鼓励下,这个学生逐渐变得自信起来,性格也开朗很多。

  美术课上没有作业,只有作品。没有画不好的作品,只有没完成的作品。这是杨伊常讲的一句话。

  在她看来,艺术科目不同于其他,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有益于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表达出内心的情感,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这些年,光明小学学生的绘画作品多次在湖南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等展出,不少作品在国家和省、市大赛中获奖。该校的美育成果《“四位一体”乡村学校整体育美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获得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长沙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行走的美育课堂”让这所隐于山林间的普通“村小”,发展成为当地特色学校中的典范。以艺术为纽带,如今光明小学每年会与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新加坡思源中学等开展艺术交流活动,让学生与世界对话。

  “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在光明小学靠近操场的一面墙壁上,20多幅色彩明快、天马行空的绘画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2021年夏天,25名毕业于光明小学的初中生,在中考结束后,相约来到学校,集体创作的成果。

  “当时学校知道他们的想法后,特别支持,专门在这面墙旁边摆了一排画画用的架子,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挥洒想象力’。”杨伊说,这些学生最终用了三天半的时间,留下了这些画作。

  这件事带给她很大触动:“绘画是情感的表达,艺术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画画不一定会成为学生今后的职业,但一定能唤醒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光明小学校长刘立华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在增强师资力量时,向教育部门提出,希望能引进一位愿意扎根乡村的年轻教师。8月底,老家在山东的李辉到校报到。杨伊与他结为师徒。

  25岁的李辉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今年暑假他到长沙旅游,萌生了在这里就业的想法。经过一番努力备考,李辉成功通过了教育部门的考试。踏入这所“彩色校园”的那一刻,他便被深深吸引。

  目前,李辉担任三年级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并为一、二、三年级上美术课。“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表达,多去感受,多去尝试。”李辉的想法,与杨伊颇为一致。

  今年,在湘江新区教育局等各方资助下,光明小学大力推进校园数字化美育建设工作,已建成了数字美术馆和AI实训教室。学生的艺术作品被录入电脑系统,在校园里的58块电子屏上实时展播。接下来,学校还准备在山上建一个儿童自然艺术教育基地,在校内建一个阅读花园,在学生身边打造更多的“美学空间”。

  “通过我的教学,学生获得了知识,同时我自己也收获了许多不一样的人生领悟。”杨伊说,希望更多怀揣着教书育人理想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做“美”的发现者、传递者。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