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山东妇幼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

发布时间:2023-09-14 15:04:00来源: 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济南9月13日电 9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盖英群向媒体记者介绍了山东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问。

  盖英群指出,山东是人口大省,妇女儿童人数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近年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推动妇幼健康事业新发展,全省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22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7.18/10万、3.18‰和3.98‰,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在强化政策支撑上持续用力。山东省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始终将妇幼健康放在第一发展领域、摆在妇女儿童事业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落实国务院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将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列为山东省“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实施山东省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十四五”妇幼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政策文件,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作为健康山东行动的15个专项行动之一在全省普遍开展,许多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制度层面得到解决,全省妇幼健康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二是在保障妇女健康上持续用力。坚持统筹资源、重点突破,协同推进。聚焦妇女常见病,将适龄妇女“两癌”检查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开展“百万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关爱”行动,把温馨有爱的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2022年免费人群由农村适龄妇女扩增至城镇低保人群,检查人数达283.83万人。聚焦孕产妇健康安全,出台系列文件,细化各项举措,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五项制度,在全省建立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215家,覆盖省内所有县(市、区),11家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对责任片区的高危孕产妇管理与救治做到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孕产妇死亡率持续稳中有降。聚焦新形势新要求,在全省范围开展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和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进一步拉高标杆,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促进儿童健康上持续用力。实施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和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省市县三级共建立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202家。开展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全省爱婴医院数量达390家。在46个县(市、区)开展婴幼儿营养喂养咨询指导,2022年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88.35%。启动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试点,全省8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持续强化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检查覆盖率达97.29%,进一步扩大新生儿先心病筛查覆盖面,儿童健康各项指标提前达到“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病和听力筛查继续稳步推进,“五免四救助”防治模式在全省广泛实施,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下降,2022年降至3.02/万,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四是在提升服务能力上持续用力。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面对人口形势新变化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实施山东省优生优育服务能力提升3年行动计划。着力加强主阵地建设,指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积极应对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做强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依托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和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建设进度,服务设施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山东省共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156家,其中二甲以上达73家,为妇女儿童提供涵盖生命孕育起点、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更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的2021年度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中,山东省参评的23家三级妇幼机构有7家达A级以上,居全国第四。全省创建10个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省卫生健康委立足本省,放眼全国,积极创建8个国家级妇幼健康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承担了国家一系列试点项目,打造全新“妇幼健康生态圈”,为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积极服务生育政策调整,不断创新理念,拓展内涵,提升能力,努力让广大妇女儿童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健康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上贡献‘妇幼力量’。”盖英群表示。(宋翠 实习生张德超)

  (责编:聂俊穹、邢曼华)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