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博物馆之城” 山西优势独特
“文物是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建设‘博物馆之城’,山西有着独特优势。”9月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上,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遗产城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主题展开圆桌对话,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作为对话嘉宾,就山西如何将丰厚的历史遗产与“博物馆之城”建设相衔接、相融合和大家进行了探讨交流。
“山西文化资源比较丰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山川形势使山西留下了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也是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排名第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古建筑509处,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唐代以来彩塑1.2万余尊和壁画5万余平方米,数量全国第一;古戏台2800余座,数量全国第一;古遗址、古墓葬17775处;旧石器遗址、地点800余处,居全国前列;历代长城1401公里共4266个点、段,墙体长度居全国第五,点段数量居全国第三。现有可移动文物320万件,还有民间收藏的大量藏品。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是活态传承的特色资源。”张元成开门见山,就山西的优势资源给现场的专家们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按照国家安排部署,先后出台了《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山西博物院为龙头、市级博物馆为骨干、县级特色博物馆为支点、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全省博物馆发展体系。也明确提出,要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古建筑、壁画、戏曲等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全面支持太原、大同、晋城、临汾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
博物馆对城市意味着什么?该怎么建?“博物馆作为当地最重要的遗产机构,在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向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不能“千城一面”。每座城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打造具有地区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博物馆之城。还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教育和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市民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提高市民对城市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升市民普遍的文化素质和对文化事业的热心关注。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山西作为文物资源大省,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21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42家、非国有博物馆75家。这些博物馆、纪念馆通过推出丰富的专题展览、打造精品的博物馆文化服务项目、不断拓展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赋能城市未来、推动城市更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要在明确各类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基础上分类施策。支持鼓励2至3家综合性国家大馆做大做强做优,发挥行业头雁作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建议,建设博物馆之城,要加强平台建设,盘活不同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资源,构建城域内展览资源的协调合作机制,“引导不同类型博物馆围绕重大主题开展展览合作交流,推进文物互借,在实践中蹚出一条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王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