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致富路上一起走
齐整的农居错落有致、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绿荫下的农家乐游人如织、温室大棚里满是忙碌的身影……在丰收的季节,走进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乡村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整个村镇焕发着勃勃生机。
乌兰淖尔镇下辖泽园新村和富民社区2个村(社区),生活着6个民族的居民。多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手牵手共同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乌兰淖尔镇不仅成为乌海市重要的农产品基地,更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几天,泽园新村迎来了一年中的采摘旺季,一到周末假日,前来采摘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水灵灵的小柿子、脆甜多汁的小吊瓜、串串饱满的葡萄受到一致追捧。
“李军书记,市里有人订了一批吊瓜。”“李军书记,我有种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你。”……在泽园新村,李军既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家喻户晓的种植能手。为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李军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20年前,李军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返乡创业,凭着辛勤劳动和爱钻研的拼劲儿,他种出来的吊瓜、葡萄、黄瓜等农产品味道好、品质高,很受市场欢迎,李军也成为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自己富裕了,李军就想着带领大家一同致富。他一边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们传授种植技术,一边吸纳村里的困难户到他家的大棚里打工,增加收入。
李军的邻居马新和是回族,因为身体残疾没有稳定收入,一家人生活困难。为了帮助马新和,李军雇他种植大棚,一天100多元的工资。同时李军还把马新和的妻子安排到村里的共享农场工作,切切实实解决了马新和一家的难题。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李书记拉了我一把。他帮助我们困难户,带领我们增收,给大家手把手教技术,是个热心人。”每当说起这些,马新和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年在群众的推荐下,李军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大家持续增收成为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李军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成立美泽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动员50多名种植户入股“抱团发展”。第一年,公司通过流转村里土地,种植的糖玉米、打籽葫芦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们挖到了“第一桶金”。目前,泽园新村集体经营收入累计达1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特色采摘农业为主的强村富民之路。
李军为村里的大事小事匆忙奔走,自己家的事就落在妻子王牡丹一个人身上。对此,妻子并没有怨言,收拾屋子、种植大棚、教育两个孩子,王牡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为大家服务,我就把持好我们的小家。”对于李军的工作,王牡丹总是很支持。李军是汉族,妻子是蒙古族,李军家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互帮互助的家风,感染影响着村民们。
回族村民陈生平是村里的养羊大户,同时也是养殖方面的专家,平日里,谁家羊病了,需要打疫苗了,他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儿,第一时间上门帮忙。今年春天,村民王金起家的羊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情急之下叫来了陈生平。陈生平一眼便看出羊是得了传染病,于是他赶紧出门去找兽医,拿回兽医配制的药,陈生平便忙着给王金起家的羊治病,前前后后忙了好多天。最终经过大家的努力,传染病没有大规模蔓延,养殖户的财产损失也减少到了最小。
陈生平热心助人的举动温暖着邻里,也换来了大家的相互帮助。邻居苏海龙在陈生平忙不过来时会主动帮他拉草喂羊。近年来,游客多了,陈生平便和邻居利用家里的空地开起了农家乐,像家人般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类似这样的温馨画面,在乌兰淖尔镇比比皆是。
在乌兰淖尔镇,回族居民马玉萍办事公道、乐于助人,村里把为村民灌溉田地开关水的重任交给了他。别看开关水这个活小,周围60多户居民家的地全靠这一口水井灌溉,这直接决定着作物的收成。担任这份工作6年来,马玉萍按时按点前往水井开关水,对待各族村民一律平等,对于村民的需求也是随叫随到,没让一户村民家的地发生旱或涝,也没让村民因为浇水多少发生争执。“住在一个村,我们就是一家人,就应该相互帮助,平等相待。”马玉萍说。
如今,互帮互助、团结奋斗已在乌兰淖尔镇蔚然成风,先富带动后富、遇到困难共同解决,村民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之花四季芬芳、越开越艳。(记者 智海 郝飚 金鑫 参萨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