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新质生产力 江苏努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4.9万亿元的工业总量、3556亿的经济增量、795个新入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翻看江苏制造业家底,“硬实力”一览无余。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今年7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又对江苏提出“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明确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江苏开启“制造进阶”之旅。9月20日,省政府召开“以学促干、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制造当前的“实景图”,透露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夯实家底,“1650”产业体系焕发活力
实体经济、制造强省,这是江苏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关键所在。前期,围绕制造强国重要支柱、先进制造战略重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三大战略定位”,聚焦2025、2030、2035“三个时间节点”,我省部署实施了集群筑峰、创新强基、高端跃升、智能升级、绿色转型、壮企强企、布局优化、治理创优八大行动。
号角吹响,“制造进阶”步履不停——
今年6月底,江苏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1650”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加快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方案实施以来,我们牵头会同13个设区市和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协同联动推进机制,全力推动27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以一组数据,展现江苏工业“实景图”:今年上半年,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好于周边,特别是“新三样”出口增长29.6%,总量居全国首位。1—8月工业开票增长2.5%,工业用电量增长6.3%,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在“1650”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营收占比超过六成,这是江苏必须守住的“老家底”,也被寄予着“新期望”。“我们是从1992年以村办企业起家的,目前形成了纺织、石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表示,“企业当前已在连云港投资了大炼化,以此为平台,向新能源、新材料方面转型。”盛虹的迭代升级有力地证明了:“传统”不“传统”,不看产业,看的是技术和工艺。
焕新“传统产业”,江苏将关键点放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池宇介绍,当前工信部门坚持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力争通过3—5年努力,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重点行业老旧装备全面更新;同时,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并持续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每年新增国家绿色工厂50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左右,省级绿色工厂300家左右。
增强动能,“新质生产力”拔节而生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制造“家底”,那么新兴产业则决定了经济“增量”。今年上半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9.6%、41.1%,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增加值同比增长较快。
眼下,在常州金坛经开区,省重大项目江苏恩捷动力汽车锂电池隔膜产业化项目加足马力推进施工,正在进行工艺设备安装。“项目总投资52亿元,是公司在华东地区布局的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之一,未来公司员工约1200人,公司将注重强链补链,为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江苏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告诉记者,整个项目投产后,锂电池隔膜年产量近20亿平方米。
新兴产业蓬勃生长,来源于长期性、系统性的培育。去年,省财政下达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9.04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57个重点项目,项目带动总投资约249亿元,实施后实现年新增产值约724亿元。纵览项目清单,呈现4个特点:集群聚链作用明显;技术水平较高;载体能力优强、引领作用大;投资带动力强、预期效果好。
开启经济增长“新引擎”,亟待由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池宇谈及,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江苏一方面将研究制定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意见,争取更多“国字号”创新平台落户,全面加强创新资源协同整合;另一方面,系统推进创新项目实施,发挥链主企业“出题者”和“头马”作用,探索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试验验证的创新协同机制,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协同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产品。
精耕沃土,“制造生力军”厚积薄发
如何全面提升江苏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我们将坚持以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优质本土品牌企业。”池宇介绍,我省将全面实施《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能级提升、协作配套强链、质量品牌创优、高价值专利培育、数字技术赋能、特色金融助力、服务体系升级”八大工程。据悉,未来将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每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家以上,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不少于30家。一大批聚焦主业、紧盯细分领域矢志创新的中小企业,正成为撑起江苏制造的中坚力量。
精耕江苏制造这片“希望沃土”,我省打出系列“组合拳”——
深入推进“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我省研究制定《制造业“智改数转”重点工作清单》。省市县将协同对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设备和业务上云、广泛应用小快轻准的软件系统,实施数字化单项应用改造。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2024年继续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2亿元,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实现全覆盖,今年我省将再完成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任务。
打造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政策环境。我省将通过夯实基层基础、优化整合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完善评估机制等推动企业公共服务增量扩面,助力“1650”产业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壮大优质服务主体,为企业纾困解难。我省将高标准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持续做优做精“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三走进”公益服务行等公共服务品牌活动。(王梦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