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数据观察:9月工程机械总体开工率全国第一
人民网长春10月17日电 (记者马俊华)不负秋日好时光,重点项目建设忙。9月,正值工程建设黄金期,吉林省多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为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注入强大动力。
有关数据显示,9月份,吉林省工程机械总体开工率75.75%,位居全国第一;开工率环比增长4.33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二。三季度相比二季度,吉林实现路面设备开工率环比增长26.33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最好成绩。
数据的背后,是吉林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稳中向好,呈现火热复苏的态势。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9月26日,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清洁能源90%以上就地消纳。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96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6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6万吨绿色甲醇,同时配套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年产50台套碱性电解水装备生产线、4座综合加能站。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项目利用风光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相结合,进而与下游合成氨、制甲醇化工生产相结合,打造一个绿色能源和零碳产业体系结构和生产模式,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
在吉林省西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开启加速度驶入快车道。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100天的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如今标准厂房整齐划一,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往来穿梭、有序作业。
“目前,生产已经全面步入正轨,月生产量已经达到100支。”吉林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慧介绍,截至今年9月末,园区已经生产风电整机150台、叶片488支、塔筒48套、主控变桨30套、主控系统33套、装配风力发电机12台,实现产值16.73亿元,已安置就业达719人。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持续推进就地消纳,构建绿色产业生态体系。吉林省充分发挥新能源资源优势,加快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坚持绿电、绿氢、绿氨、绿醇一体化全链条发展,将逐步形成完整的制、储、运、加、消、研体系,推动“氢动吉林”行动取得扎实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交通建设持续火热
国庆前夕,集安至桓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长春至烟筒山高速公路项目01工区路基主体已完工;被誉为“最美边境公路”的国道丹阿线的最后一段瓶颈路段彻底打通……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被攻克,一条又一条公路建成通车,吉林省重点交通建设开足马力,持续火热。
集安至桓仁高速公路全长57.807公里,共有桥涵39座、隧道10座。项目建设期间,吉高集团全面实行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建设模式,集中力量抢进度、保质量、稳投资,全力打造百年平安品质和绿色科技示范工程。
长春至烟筒山高速公路项目01工区路线全长20.024公里,包括大桥4座、中桥4座、通道桥9座、匝道桥4座、天桥5座,涵洞57道。为确保路基工程质量安全,项目试验室以填料的粒径、压实度、平整度等关键步骤为抓手,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验收体系,有效保障路基施工质量。
国道331线三道沟至错草段公路建成通车,原来60分钟的车程缩短为20分钟……该项目汇集了隧道、刚构桥、棚洞、基质覆绿、客土喷播等各种工程类型,还精心设计打造了4处观景台,成为了一条集旅游、产业、资源为一体的富民之路。
不仅如此,吉林省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升群众通行条件,截至目前,蒲烟高速建设现场640余名建设者、800余台套大型机械设备奋战在施工一线,路基土石方、桥梁下部结构、预制梁、架梁、隧道开挖、隧道仰拱、隧道二衬均完成100%,路面工程完成99%,机电交安完成92%,各施工工序均按计划有序推进。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吉林省各地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提升项目建设的要素保障和配套服务,推进项目提速提质提效,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吉林市,一批打基础、管全局、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连接中心城区和南部新城片区的红旗大桥项目已完成整体工程量的35%左右;吉林高速南口改造提升工程正式竣工;吉林大桥南端景观改造工程即将竣工。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细胞产业园,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在进行外墙及内部施工;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的珲春市铁路国际物流园区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焊花四溅,热火朝天;位于敦化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的零碳储能高端制造工业园区一期电池总装厂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在梅河口市,农产品冷链及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项目集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商贸现代化、智慧化交易平台于一体,投产达效后预计年运营总产值达到百亿元,年加工储运冷链农产品30万吨。
在公主岭市,投资35亿元的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投资35亿元的协合新能源绿电产业园、投资2000万美元的法雷奥汽车空调总成等项目顺利签约。
……
蓄势赋能浪潮涌,金秋迎来“收获季”。吉林省以项目建设为新时代振兴发展起笔,以“五化”闭环工作法持续推动大项目好项目快落地、快见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吉林不断打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提升新突破,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