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茱萸绯红醉太行 丰收画意满秋光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深秋时节,在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蟒河镇,房前屋后、山间林中的42万余株山茱萸树浓荫绵延。棵棵树上,红果累累,绯红欲滴,艳丽悦目。尽情生长的山茱萸,为太行山的秋色披上了红色的霓裳,点缀着蟒河镇沿线的沟沟壑壑。
当茱萸挂果之时,有一场专属于秋天的“约会”,一年一度的“我们的节日——重阳时节话茱萸”主题文化系列活动将与重阳佳节一起“携手”而至!
从2016年开始,阳城每年在重阳节时举办茱萸文化旅游节。每次启幕,不仅拉开了村民们山茱萸采摘时间表,还以山茱萸为媒介,以活动广交朋友,全面提升阳城作为“中国山茱萸四大产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为发展山茱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注入活力。
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山茱萸。
一个产业 历久弥新
岁月不早不晚,秋日恰似春朝。驱车穿梭于蟒河镇各乡村,目之所及,火红的山楂、金黄的玉米……春种秋实,北方特色的晒秋扮靓一个个多彩乡村。
在所有秋色中,有一抹色彩来自漫山遍野的“茱萸红”。道路旁、清泉边、土丘上、河道旁,还有人们的院落四周,处处可见颗颗如红玛瑙般的山茱萸。
温暖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量,覆盖率高的绿色植被,独特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小气候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随处可见的阴凉、湿润、背风的山茱萸生长小环境。据《阳城县志》记载,蟒河山茱萸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元至18年,据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现在蟒河镇所辖蟒河村、上桑林村、下桑林村、泥河村等村遍布着茱萸树,阳城县成为我国秦岭以北山茱萸最大产区,也是北方唯一原产区,系全国四大山茱萸种植基地之一。
山茱萸。
经过验证,阳城山茱萸颜色深红、质量上乘,化学有效成分含量高,尤其是苷马钱素、熊果酸含量全国第一,属山茱萸之上品,素有“阳城红”“华萸”之美誉。
“久服可黑发悦颜”“明目强身延年”……在《本草纲目》中,列山茱萸为滋补上品。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生产中,均以山茱萸为主药,而山茱萸的根、茎、叶、花、种子同样有药用价值。
如今,蟒河镇山茱萸面积约1.4万亩、42万余株,年可采摘鲜果约2500吨。全镇现有中药材合作社8家,山茱萸初加工厂房13家,从事采摘、加工人数5000余人。该产业年销售总收入达3000余万元,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一株株山茱萸为阳城新农村建设打开了新天地,上万亩的连片山茱萸树不仅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更是美景醉人的观光区。春赏娇妍黄花,夏看婆娑影姿,秋观红果紫叶,冬品白雪与黄花红果相映衬的高洁情致。一年四季,四时异景,山茱萸的千姿百态引得人们“醉把茱萸仔细看”。
一场活动 静待开启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唐代诗人王维所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古人重阳节登高望远、插茱萸之时的一抹乡愁与无限牵挂。重阳时节“遍插茱萸少一人”流露的深情,吸引着诸多游客们来到这个与茱萸有着无限情结的北方村镇,共赴一场乡愁记忆的“星辰大海”。
头佩茱萸,饮茱萸茶,品茱萸酒,吃茱萸糕,吟诵经典,漫话乡愁……2016年,首届中国蟒河万山红遍茱萸文化节在蟒河镇拉开帷幕,深耕茱萸文化,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茱萸文化旅游节作为阳城的靓丽名片,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活动,成为村民们金秋时节的一件重大盛事。”蟒河镇宣传委员赵远鹏说。
村民们正在采摘山茱萸。
登高望远,将乡愁远扬;共话茱萸,将情愫染香。自此,每年重阳时节,一份与茱萸、与重阳节有关的邀约如期而至。
据了解,今年活动将以“重阳时节话茱萸”为主题。活动前期,已邀请国家级、省市级诗词学会、美术、摄影爱好者等到阳城县进行采风创作报道文化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将举行千名群众身插茱萸徒步登高、书画摄影作品展、农副产品展销、茱萸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一场生动多彩的茱萸文化盛宴静待开启。
如今,在蟒河镇各乡村,人们都为这一共同的节日而忙碌着。
各村正积极组织村民排练文艺节目;活动主会场前,施工车辆穿梭,广场路面平整工程加速开展;活动分会场——山茱萸博物馆里,工人正加快速度布展;道路两旁,枯树枝正在清理;远处指柱山上,爬山步道正在进行最后的加固……
春天时绽放的山茱萸花。
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最忙碌的还有等待采摘山茱萸的村民们以及各个专业合作社。
国庆节一过,欣康园山茱萸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国社的手机就忙个不停,“老崔,用不用我们提前住过去,直接边采边收购?”作为全县山茱萸吞吐量最大的合作社,每年要加工800吨左右的山茱萸鲜货。目前已经接到来自河北、安徽、四川等地100多吨的订单。与此同时,在加工厂房,一台台山茱萸脱壳机器和烘干设备正在检修维护中。
蟒河镇上下都在朝着茱萸节“奔跑”,村民们也做好了采摘的准备。“茱萸节一过,马上迎来霜降节气,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采茱萸,一直忙到冬天里的第一场雪。”赵远鹏如是说。
悠悠岁月,岁岁重阳。在距离重阳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所有的思念,正乘着秋风,伴着秋月,化作忙碌在路上。届时,跨越时空的游客,将轻轻踩踏在诗佛王维走过的山路上,再次吟响“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篇。
一条路径 借势兴业
山相连、云环绕、茱萸点缀山间;山氤氲、云氤氲、茱萸氤氲。跟随着青年写作联盟采风的脚步,来自屯城煤业的苏清廷写下散文《看 那山间的精灵》。如文中所写,“水黛山青的蟒河镇,于秋雨中多了几分江南水乡的意趣”。
在蟒河镇下桑林村与泥河村交界处,踏着产业观光生态廊道拾阶而上,目之所及,一汪碧绿剔透的河水,层林尽染的山脉,白墙青瓦的民舍……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与阳蟒高速在此邂逅,山峰上“茱萸湾”三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串起蟒河镇各村落一路好风景,更激发起各村落发展特色产业的强劲动能。
村民们在晾晒山茱萸。
位于泥河村界内、3条公路交叉口的泥河龙会农家乐里,刚过11点,吉龙会和李鲜棠夫妻俩已经忙碌了起来,一个和面,一个炒菜。
2016年,两口子成为村里第一批开起农家乐的人。“昨天有将近100个人吃饭,有过路司机、干活的工人,还有游客,累坏了!”夫妻俩累并快乐着。
“县里每年都会组织市县两级餐饮协会的厨师给开农家乐的村民们进行技能培训。”泥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张胜介绍说,在泥河村,已经有18家农家乐。
泥河村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生态优势,谋划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利用有限的土地,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出效益,采取“基地+农户+产品+市场”的经营模式,发展山木耳系列食用菌种全产业链,以产业促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助推农民致富。
美丽的高山峡谷中,一座座高脚杯状、蜂窝状等现代几何式民宿林立此间,颇具科技感的现代民宿建筑与原始生态森林彼此碰撞,相互辉映,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一体,化作一处独特的风景。
今年5月21日,携程度假农庄·太行蜜境联营店在邢西村正式投入运营,助力乡村旅游。游客们于山谷间,与自然相拥,赏日月星辰,回归静谧生活。
依据蟒河景区的康养旅游资源和“中国茱萸湾”地域品牌优势,蟒河镇实行片区四村差异定位、差异发展规划原则,按照“吃在泥河农家”“住在甜蜜小镇”“游玩山茱萸谷”“购物寺沟驿站”不同重点打造,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全景蟒河”,提升了蟒河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朝阳初升,晨雾渐散。清晨7时,上桑林村村民张双红已经背着一天的干粮和同村的2个村民一起到10余里外的山里打山楂。
山茱萸。
5至6月采淫羊藿,7至8月采青翘和五味子,9月摘山楂,10月采山茱萸……一年四季,张双红都不闲着,一年最少有5万元的收入。
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蟒河镇的青山绿水间孕育了品种繁多、品质上乘的中药材,境内有山茱萸、五味子、淫羊藿、七叶一枝花、连翘等,是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
在下桑林村,山西福南春山茱萸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落成,山茱萸博物馆旅游示范区建设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初具雏形。
“公司已建成包括山茱萸博物馆以及加工、研发、仓储、展示、直播基地,在太原组建60余人的研发团队,目前已成功研发山茱萸原浆、茱萸饼干、茱萸酒、茱萸蜜、茱萸日化等多种产品。”公司董事长段婷婷介绍说,公司将以文化引领产业,以品牌加持产品,在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邢西村、寺沟村中华蜜蜂产业观光示范区,下桑林村山茱萸特色产业园……一个个乡村优势产业活力迸发、生机涌动,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使得蟒河镇的特色产业渐入佳境。
“九月九,是重阳,秋日晴,山风清。”一抹乡愁,无限牵挂。从昔日王维笔下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如今“满地茱萸是故乡”,山茱萸的千种美,将以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在阳城逐一呈现。(图片由阳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