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玉米增产方 “育”成肉牛升级路
“我宣布测产结果,万亩片平均亩产1096.54公斤!”
10月10日下午,在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六合村的全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万亩片,农业农村部玉米指导组专家测产组组长王俊河现场宣布。
“去年万亩片平均亩产最高纪录是1087.93公斤!”“今年又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丰收的喜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当天上午,在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的千亩示范区,专家们测出千亩方平均亩产1246.65公斤的喜人结果,同样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单产纪录。
10月14日,专家组对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南珠日和嘎查绿色高产高效玉米地块进行了实地测产。测产结果显示:该地块平均产量为1439.40公斤/亩,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
“单产纪录的一次次突破,说明通辽市采用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已相当成熟,可以将这项技术向更大范围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说。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近年来,在自治区支持下,通辽市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教学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集成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导航作业、密植品种等11项关键技术,促进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2022年全市玉米产量达175亿斤。
据了解,今年通辽市建设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百亩田100个、千亩方125个、万亩片30个,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面积238万亩,带动全市“吨粮田”面积260万亩以上。
“在集成11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今年我们突出抓好选种、整地、播种等7个精准到位关键技术环节,进一步促进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市粮食预计增产4亿斤以上。”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叶建全说。
近年来,通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全力筑牢“大粮仓”打造“大肉库”。
“这个牛排真的好吃,和我们这边的牛肉不太一样,八分熟的时候肉质很嫩,一咬就烂,我们准备采购这个牛排,一定很好卖。”在前不久“绿品出塞·重庆有约”京蒙消费帮扶集采会上,重庆乡村振兴助力大使张清锋被通辽展厅内飘出的牛肉香味吸引。
品质,是产品畅销的根本保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辽就以蒙古牛和三河牛为母本,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扎实开展肉牛品种的改良选育,经过70多年的传承发展,培育出了种群规模庞大、遗传性能稳定、体貌特征一致、肉用性能突出的通辽肉牛,全市年度饲养量达到500万头,实际存栏385万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位,种质资源、养殖规模、服务体系、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多亿元,100多万农牧民在肉牛这条产业链上获益增收。
2023年,通辽市把肉牛产业作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关键任务,全力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年度行动方案、扶持政策等“1+4”文件。
扶持政策中提出了26条硬核支持措施,对产业链条关键环节有效激励、精准补贴,每年投入扶持资金4.3亿元以上,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全市19家银行业机构中,有17家推出肉牛贷款业务,共推出“惠农e贷”“肉牛产业链贷款”“助农贷”等贷款期限更加灵活有效、与肉牛产业周期匹配度更高的贷款产品40余个,授信额度达200亿元,年均贷款余额达180亿元以上。同时,深入推进政策性肉牛保险,投保范围覆盖能繁母牛、育肥牛、犊牛等全生命周期,为广大养殖户发展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记者 郭洪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