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里办马拉松,连云港这个新区自信何来?
10月22日8:30,江苏连云港六月广场,2023连云港·徐圩马拉松赛鸣枪开跑。这是国内首个环绕工业园区和港口的马拉松赛,吸引了国内外1.5万人参赛。
赛事举办地徐圩新区,从昔日茫茫盐田到崛起石化产业基地,经历了沧桑巨变、发展蝶变。这场见证产业风景的马拉松,有何不一般?
赛道上,工业风满满
如今,马拉松赛事已渗透进城市的“毛细血管”,赛道更是城市景观的“回声”。对徐圩新区这场马拉松赛事而言,从现代化港区出发,在徐徐海风与声声浪涛中近距离欣赏“钢铁长城”,穿越管廊交织、厂房林立的工业景观,给参赛者者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感受。
“与以往的城市马拉松不同,这是一次‘工业风满满’的赛事体验。”夺得本届徐圩马拉松赛男子组全马冠军的中国选手李子成说。
据徐圩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小苏介绍,本届徐圩马拉松赛道围绕徐圩新区,将海上应急消防通道,连云港石化基地、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中心等工业设施串联,打造了独一无二的“重工业风”赛道。
10公里长的第一赛段是海上赛道,参赛者奋力奔跑的同时,可以畅享海天一色的景致。“第一赛段前半部分的环形通道,是2021年投入使用的海上应急消防通道。”徐圩港区安全环保攻坚大队队长何亮介绍,赛段后半部分是全国首座陆域海域结合的液体输送管廊,串联起海域内2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4个液体散货泊位,建成后预计年液体运输量5000万吨以上。
从茫茫盐田到“瞄准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赛事筹备组更希望这条42.195公里的赛道成为徐圩新区永续发展的“映像”。“开始10公里和冲刺阶段处于港区海面,中间路段经过产业设备项目,这与徐圩的发展状况相互映衬——原料从海上‘来’,贯穿全流程的石化产业在徐圩得到充足发展,未来的产业要‘走出去’。”徐小苏说。
全马征程行进至26-28公里处,高塔耸入云端,管廊纵横绵延。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矗立眼前。这项被列为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重点支持的项目全面打通了原油炼化与高端化工产业链条,实现了80%以上的原料和产品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互供。“这样一座‘庞然大物’给人印象深刻,这是不易见到的工业景观。”一名全马参赛者说。
整齐划一的道路管网、错落有致的塔器罐区,以高质量发展标准贯彻开发建设全流程,一个上下游相互循环、产业链相互连通、价值链互为补充的现代化石化产业基地,呈现在无数跑者眼中。
“奔跑的过程,原油管道很像在为我们领跑。”当地居民张莹和6岁的儿子参加了迷你马拉松组别,“此前习以为常的景象,完赛后感觉更有亲切感了。”张莹说。
赛场下,生态好风光
22日早晨7点,六月广场起跑点人声鼎沸,比赛开始前选手们或忙着进食补充能量,或做着拉伸热身运动,或摆起pose拍照。参赛选手中,有本地马拉松协会组织的专业跑团,也有来自其他城市的资深跑友,以及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
“时隔3年,我们再次启动马拉松赛事,这是展现徐圩风采的绝佳机会。”徐小苏说,“以赛为媒,我们以最大诚意、最优保障,来让社会各界见证徐圩的崭新变化。”
参加半马的本地选手盛昊说,经常看到成片的白鹭从头顶飞过,“很难想象,这是可以在工业园区里见到的景象。”如盛昊一样,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让不少参赛选手颠覆了对工业园区的传统认知。来自山西的跑友秦先生说,“工业园区里跑马拉松的确新奇,又能来看看海。提前几天就收到了组委会发来的信息,包括温度、天气、风力。”
事实上,徐圩新区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自信,正来自长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守和执着。据了解,通过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中心、推动印发《徐圩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2022-2030)年》、构建多级环境监测管控体系等举措,徐圩新区正不断增强防护和治理能力,打造国内化工园区生态环境示范标杆。
“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形成常态,为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基础保障。”连云港市体育局副局长夏东明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徐圩马拉松赛还增设了东中西石化产业马拉松联赛,面向所有石油院校和全国石化产业单位开放报名。“希望通过此次‘赛中赛’,为石化产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畅通高精尖人才发展渠道,共探石化行业未来发展机遇。”徐圩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孙婷说。
锚定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鸟瞰本届马拉松赛道沿线,拥有30万吨级航道码头的徐圩港区、全国工业园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七大石化基地首个IGCC公用工程岛、全国首批增量配电网项目、全国规模最大的应急事故池……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的赛道上稳步夯实产业基础,徐圩新区也在进行着一场“马拉松”。
“在这片热土上车来车往已经7年多了,今天第一次用脚步去丈量他的广阔。”全马完赛后,在徐圩新区盛虹石化工作的梁鑫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抒怀。“跑完全程很累,但能有机会体验这片土地的变化历程,作为石化产业从业者的一员,我很自豪。”他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