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已在全国推广
人民网重庆10月25日电 (记者胡虹)24日,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联合新闻发布会在重庆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川渝在全国首创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如今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转移种类由3种增加至59种,审批时限压缩到约5天,纳入国务院印发的危废改革方案,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双城经济圈18条经验做法之一,目前已开始在全国推广。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推进治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市民生产生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霆在发布会上表示。
据了解,2020年川渝携手在全国率先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思路。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川渝协同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2022年,川渝两省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从四大领域、五大体系、十项任务开展深度合作。包括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从最初的重庆、四川两省市增加到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转移种类由3种增加至59种,审批时限压缩到约5天,简化了审批流程,畅通了转移渠道,共享了处置设施。
其中,在重庆工业领域方面,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点打造24个静脉产业园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基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0%,中心城区工业固废产生强度0.09吨/万元。全市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330家、绿色园区28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81家、绿色园区8家。
生活领域方面,从2021年起,重庆中心城区历史性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排名西部第一。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8.3%,提前3年完成国家95%的目标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旅游餐饮住宿业禁止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农业领域方面,重庆完善“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网络体系,农膜回收率预计达89%以上。
近五年来,重庆全市2万多户企业享受政策,累计减免环境保护税10.1亿元。在技术体系上,组建3个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平台,建成大宗固废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2家,新增多项标准规范及相关专利,形成一批先进示范技术。
重庆还连续3年出台优化固废环境管理惠企政策共22条,深受企业欢迎。建成小微企业危废综合收集转运设施41个,服务小微企业数量由200余家增加至9000余家。
此外,依托川渝的双城经济圈,重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无废”区域特色,渝北、永川打造静脉循环产业园;渝中、江北数字赋能医疗废物、餐厨垃圾精细化管理;两江新区上线“无废驿站”,建立龙头企业供应链绿色标准体系;高新区打造危废规范管理示范区;北碚、巴南分别打造汽车铸造型砂、钛石膏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长寿、涪陵、璧山、永川分别打造无废化工园区、无废页岩气产业链、无废电镀园、无废集团;荣昌打造川渝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共享正面典型案例;南岸、潼南打造危险废物“点对点”豁免利用示范项目;万州、丰都、云阳等区县开展长江干支流垃圾塑料清漂;秀山县加快锰污染综合整治;江津、九龙坡打造“无废乡村”;大足区打造全市最大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报废机动车拆解中心。
接下来,重庆还将聚焦特色,着力完善多跨协同和量化闭环;聚焦改革,扩大“白名单”、推动危废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强化流程重塑和惠企惠民;聚焦惠民有感,强化无废单元建设,建成5000个无废细胞,打造精品细胞;聚焦数字化,建设数字无废,打通部门、区县数字瓶颈;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进一步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