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一座“此处安心”的宜居之城

发布时间:2023-11-03 10:21: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暮秋的呼和浩特,天蓝如洗,云白如絮。从大青山巅到大黑河畔,整座城市秋色尽染,明艳的红、温暖的黄在枝头交织,让人仿佛置身色彩斑斓的画卷。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突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聚力城市建设,让百姓乐享宜居生活。

  “2023年继续完善高架路网体系,目前三环路、巴彦路北段、海拉尔大街东西延伸段、云中路新机场连接线等高架路收尾工程已全部建成通车。53条新续建道路,已通车32条,剩余21条预计11月底前全部通车。32条‘断头路’工程,已通车24条,剩余8条预计11月底前全部通车。”在前不久呼和浩特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刚介绍,“同时推进重点交通枢纽工程,腾飞路上跨南二环工程已于9月28日通车,金海路新增4处匝道和万通路下穿南二环快速路工程预计11月底建成通车。”

  道路通,百业兴。一条条畅通的道路,连接着城市发展,连接着民心民意。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按照“区域大联通、局部微循环、疏通拥堵点”的总体原则,坚持“大交通”理念,新续建道路总长99.36公里;打通“断头路”总长65.06公里;特别是建成高架路及重要节点12个,形成了242公里的“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 高架路网体系。交通路网全面拉开了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框架,实现了呼包鄂榆城市群交通协同,呼和浩特市西北地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地位愈加凸显。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绿地香树花城小区外,这里的小公园虽不及盛夏时葱郁,可也别有一番风韵。居民们沿着花圃的步道悠闲地漫步,孩子们在小沙滩中嬉戏。2019年搬到这个小区的陈平女士回忆说,“当时一出小区就是坑洼不平的荒地,别说鲜花绿树了,就是走着都容易崴脚,没想到小区附近还能变成这么美的花园绿地。”

  城市就像一个家,只有精心装点才能让主人舒心。从2020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始谋划生态绿道建设,根据《呼和浩特市绿道系统规划》,拟于5年内建设青城绿道850公里,并在小黑河、北二环、东二环先行建设青城绿道示范段,按照“依山而行、傍水而憩、穿林而游、踏草而嬉”的设计理念,以滨水型、公园型、郊野型、山地型、社区型、草原型绿道分类,搭建生态廊架,构筑生态廊道,盘活城市绿地整体经脉。推进“一见青芯”口袋公园行动,让一个个别致的园林小景点缀于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间,让居民们实现“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

  今年,呼和浩特市持续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新建提升“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300个、改造绿化节点1000处,建设城市绿道200公里、大黑河郊野花海7000亩,实施三环路沿线整治及重要节点绿化工程。如今的呼和浩特,绿色已是城市的主色调,公园绿地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美景。

  “呼和浩特蓝已经是我们向外地游客炫耀的一张金名片了。”呼和浩特市的董慧女士从事旅游行业已经20多年了,她说,“如今,当外地游客对呼和浩特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赞不绝口时,我格外地自豪。”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认真按照中央、自治区各项部署要求,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制定印发的《2022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攻坚方案》,聚焦重点,突出难点,统筹实施十大攻坚行动,通过持续攻坚,实现青城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的目标。

  今年,呼和浩特市印发《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力争实现到2025年,全市重点区域和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2%,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针对建筑工地、柴油货车、散煤使用等重点领域,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策”并举,严格落实控煤、控车、控尘、控气、控排、控烧“六控”措施;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施策和量化管理,呼和浩特市开展了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测系统建设。结合网格化划分原则和全市重污染区域,建设了60个网格化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已形成间隔两公里一个微型子站监控分布,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智慧监管平台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重点围绕秸秆、荒草、露天焚烧等方面污染加强管控,第一时间推送属地予以处理,基本消除大范围露天焚烧产生浓烟现象。

  经过不懈努力,9月份,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全部为优良,无重度以上污染天气,PM2.5、臭氧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0、3.2个百分点。

  宜居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呼和浩特市将继续孜孜不倦从点滴细微之处建设宜居之城,终将成为更多人的“此处安心”的理想家园。(记者 刘洋 通讯员 云艳芳)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