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吉林省农安县长安村:党建领航促发展 振兴之路阔步前行

发布时间:2023-11-12 14:13:00来源: 人民网-吉林频道

  驱车从吉林省长春市区出发,一路向北,行至农安县农安镇,还未到长安村村委会,预留出的空地和几座大棚便映入眼帘。

  随着车辆驶进村庄,宽阔的柏油路干净平坦,路两旁新栽种的小树被修剪得清爽。再往前走,村委会房顶上的光伏板整齐排列,门前的小广场上健身器材齐全……从“软弱涣散村”到“乡村建设示范村”,长安村究竟绘出了怎样的幸福底色?

  抓党建、强党性,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办好农村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建引领。”作为吉林省政协派驻长安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赵振华到村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

  经过调研,赵振华发现,长安村贫困、落后,曾是有名的“上访村”。“2019年刚刚派驻到村时,这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更别提战斗堡垒作用了。”赵振华说,农村工作既得说,还得做,工作做到位了,百姓自然就认可了。

  “村民家里锅漏了,他自掏腰包给买新口锅;冬天村民家水管冻住了,他拿上工具就到村民家烤水管……再小的事找他,他也没什么怨言。”用长安村党总支书记仉秀明的话说,“振华一边帮村民干活,一边疏导教育,渐渐地村民的心暖了,也更齐了。”  

  “有求必应才能一呼百应,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让村民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谈到村里的变化,赵振华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现在我们有了党员微信群、村组干部工作群、党员学习群,党建引领作表率,村里党员对接到户,百姓有问题,党员带头帮忙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焕然一新。”

  做好组织工作,发展党员、开展“党员+”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丰富“主题党日”活动……经过多年努力,长安村一跃成为有名的“先进村”,村容村貌变美了,基础设施变好了,生活越来越方便,日子越过越舒心。

  抓环境、强基础,共建宜居和美乡村

  整洁的道路、干净的庭院,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破败不堪的村落。“我们村以前的路可真是‘水’‘泥’路啊。”仉秀明介绍,在2017年实现“户户通”的基础上,近两年长安村又修建了一条6米宽的柏油路,现在已经成为连接周围很多村的主路了。

  不仅如此,说起村里的变化,赵振华告诉记者,刚到长安村时,全村实行定时供水,供水远端的村民家经常还没有接到水,供水就停止了。

  驻村工作队队员刘洋说:“听说供水远端的村民家里经常没有水,赵书记就村民家里和供水站联系,看着供水站给村民家里供水。”

  农村饮水安全是民心工程,事关民生福祉。为了给百姓提供稳定安全的供水保障,在吉林省政协的支持下,赵振华带着驻村工作队多次与水利、自来水等部门沟通、协调,终于在2021年12月,长安村实现了全村城市供水。“现在实现了24小时供水,百姓再也不用为吃水、用水发愁了。”赵振华说。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改善,长安村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如今,道路景观树、徽派院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路面硬化、城市供水……越来越美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优化的基础设施让长安村有了城市的气息,“农村变城市,村民变市民”日益成为现实。

  抓产业、强经济,全民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在赵振华看来,“乡村振兴包括各个方面,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要通过集体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收入,带动乡村振兴。”

  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在吉林省政协的帮扶下,长安村借助区位、资源优势,谋划了发展棚膜经济、光伏产业的“先手棋”,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现在村里有45栋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种植蔬菜,棚膜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赵振华说,现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可以优先在设施大棚里打工,以此增加收入,大棚的收益每年还会分红。

  “好政策都享受到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户李丽萍的家里整洁温暖,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她高兴地说:“现在生活好了,去年年初还装修了房子。村子里发展棚膜经济,每年分红能拿到11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不发愁了。”

  “日子一定能越过越好!”看着村民的笑脸,赵振华满怀信心地说,“明年要扩建100栋大棚,现在项目规划、审批、可研报告都已经完成了。未来,将把长安村打造成蔬菜供应基地,同时发展肉牛养殖、休闲旅游,促进村民就业增收致富。”

  “成功往往就是最后再坚持一下。”赵振华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安村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以群众增收为主线,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短板弱项,为促进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田畴披锦绣,乡野奏强音。在党建引领下,长安村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幅宜居宜业、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渐次铺展。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